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从汽车企业到互联网巨头,从机器人初创公司到传统家电企业,各行各业都在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生怕错过新的市场风口。短短几年间,这一赛道突然变得异常拥挤。
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经超过220家,中国企业以超110家的数量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有11%人形机器人入局企业为跨界企业,38%为专业机器人企业。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感知算法、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企业和从业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赛道。或是整车企业内部组建人形机器人团队,或是自动驾驶人才创业成立人形机器人公司,或是产业链厂商切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前有特斯拉让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入超级工厂“打工”,后有小鹏汽车L3级工业型人形机器人Iron参与P7 + 车型生产,再到广汽集团发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比亚迪与优必选合作开发多场景人形机器人,无论是出于技术复用、场景协同还是资本驱动,自动驾驶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已成趋势。

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自动驾驶代表企业
自动驾驶企业在环境感知、路径规划、高精度定位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人形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交互需求,又为自动驾驶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
其中,得益于在园区、物流、配送、清洁、安防等特定场景落地经验和技术积累,一些低速无人驾驶企业选择开辟专用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如洛必德科技、普渡机器人、亿嘉和、天创机器人等。
洛必德科技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原点,洛必德先后开发了商用清洁机器人、智能辅行机器人、智能接待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无人配送小车)、智能送餐机器人、医院配送机器人、家庭健康管理机器人等品类丰富的服务机器人。
因此,与众多明星人形机器人企业瞄准了工业场景不同,洛必德基于已有产品布局和积累,瞄准了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养老场景应用。

人形机器人Master Yoda
早在2022年,洛必德就开始着手布局人形机器人,当年立项,次年人形机器人Master Yoda首次问世,于2024年上半年再次进化,并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稳定版本。其COO侍启山曾表示,如今洛必德科技三大版块业务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相辅相成,前两者的开拓与进步也在推进人形机器人业务发展。
普渡科技
作为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普渡机器人早在2022年底就曾推出四足机器人D1和带机械臂的送餐机器人A1,2024年普渡X实验室(Pudu X-Lab)成立,正式探索具身智能,
2024年底,普渡发布首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PUDU D9,也是继类人形机器人PUDU D7,五指灵巧手PUDU DH11后,同年孵化的第三款产品。
此前,普渡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涛曾表示: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下半场已经到来,专用、类人形、人形机器人三种形态将共同构成服务机器人的未来生态。PUDU D9标志着普渡机器人率先完成了专用、类人形、人形三类机器人的完整产品布局。

PUDU D9
在专用机器人领域,普渡已打造了服务配送、专业清洁、工业配送的产品矩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在探索商用场景的落地,今年3月,普渡机器人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场景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是在普渡旗舰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闪电匣的基础上,集成了移动、操作、交互多技术栈,具备泛化操作能力,能够在酒店、楼字、餐饮、零售、医疗等各类商业场景中完成多种任务。
亿嘉和
就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上海CCE展上,亿嘉和带来了最新研发的家居领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再一次彰显了其在家居康养这一万亿级市场的前瞻性战略布局。
据了解,这款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小脑控制器,能够让机器人实现精细化的运动控制、动态平衡与路径规划算法,赋予设备拟人化运动能力。自主研发的仿生触感皮肤技术创新融合柔性电子与触觉反馈技术,机器人具备更强的与人交互能力,如准确识别与老人握手的握力强度,自适应调整搀扶力度,甚至能通过衣物材质判断清洁方式等等。

同时,为了全面发力具身智能新赛道,亿嘉和携手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共同创立深圳麟动具身科技有限公司(麟动科技)。麟动科技将专注于智能运动与触觉交互,自主研发小脑控制器实现精密运动控制与动态平衡,结合柔性触感皮肤技术完成高灵敏度触觉识别与反馈,为机器人赋予拟人化运动与感知能力。
天创机器人
天创机器人是一家以移动式智能特种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向电力新能源、公用事业、油气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领域,开发其T-BOT智能机器人包含五大系列产品,如挂轨机器人、配电机器人、轮式机器人、防爆机器人等。
2024年11月,天创机器人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人形机器人双臂自适应力控操作方法及系统”的专利。这项专利引入了复杂的坐标转换算法,提升了机器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2025年1月,天创机器人推出了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并获得了ⅡC T6级防爆认证。该机器人专为高危场景设计,可在氢气、甲烷等爆炸性环境中作业,填补了行业智能化的空白。其四轮八驱防爆轮式架构和强大的双臂作业能力,使其在化工厂、应急救援等场景中表现出色。
擎朗科技
擎朗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始于2024年,当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了全球首个双臂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W3,该机器人通过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的结合,实现了长程任务规划和复杂场景理解,解决了海外服务场景中的梯控难题。

2025年3月31日,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了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这款机器人基于擎朗15年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实践经验,以及全球海量真实场景数据积淀,以“岗位化、亲和力、安全性”为设计理念,适配服务行业场景。
XMAN-R1具备多模态感知技术,能够接收和解析多种信息,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并作出适当反应。此外,它搭载了11项多模态传感器,结合自研三维重建技术,实现360度高精度感知,保障人机协作及人群安全。擎朗还提出了“机器人岗位化”概念,认为这种模式可以更快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
速腾聚创
作为激光雷达头部厂商,速腾聚创从去年就已透露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信号,开始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机器人技术平台供应商,专注于开发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
2025年1月3日,速腾聚创正式发布了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距离第一代灵巧手亮相不到2个月。

2025年初,速腾聚创在CES 2025上首次展示了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并推出了一系列关键零部件,包括视觉解决方案Active Camera、力传感器FS-3D、直线电机LA-8000以及机器人域控制器DC-G1。这些技术成果聚焦于视觉、触觉和关节三类增量零部件,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高效赋能的解决方案。

2025年3月底,速腾聚创进一步发布机器人视觉新品类Active Camera的首款产品AC1,并同步推出AI-Ready生态,提供多传感器硬件级融合和开源算法支持。这一布局标志着速腾聚创从单一硬件供应商向全栈技术方案商的转型,推动机器人感知系统向L3及以上级别迭代。此外,速腾聚创还与全球超过1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和服务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禾赛科技
作为全球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凭借技术突破与量产能力,不仅领跑自动驾驶赛道,更以JT系列超小型激光雷达为核心武器,强势切入人形机器人视觉感知领域。
2024年12月,禾赛宣布JT系列激光雷达面向机器人市场单月交付激光雷达已超2万台,2025年预计出货20万台,客户包括Agtonomy、宇树科技等。
2025年,禾赛计划全面量产第四代芯片架构平台,该平台将支持新一代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的激光雷达产品。这些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领域,为机器人提供超广视野的实时3D感知能力,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升级。
云骥智行
云骥智行成立于2021年,成立之初以促进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覆盖车、路、云的L4-L5级别自动驾驶通用平台解决方案,服务于干线物流、城市货运和乘用出行等应用场景。
后来开始专注于硬件计算平台,域控制的研发和生产,2024年12月,云骥智行发布首款“域脑”产品PROS20,据介绍,国内首款真正面向具身智能实际需求的终端大算力通用计算平台,能够广泛应用在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各类应用场景。
目前,云骥智行的“域脑”产品已经在人形机器人、智能新终端等具身智能场景上实现了部署。比如在加速进化(Booster Robotics)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产品,就能够通过搭载云骥的“域脑”,实现能力边界的大幅拓展,进而满足在文旅场景的实际落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