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没看懂马斯克野心:Robotaxi + Robovan才是绝杀

时间:2024-10-15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未来城市交通中的互补选手。

10月11日,特斯拉原定8月发布的新车型Robotaxi正式亮相,马斯克称之为“Cybercab”。在设计上,该车没有控制装置,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外观设计上与Cybertruck一样充满未来感,车门像蝴蝶翅膀一样向上打开,车厢很小,只能容纳两名乘客。车辆成本上,马斯克表示,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

此前,马斯克在回应一位网友的发帖中表示:当特斯拉发布了无人监管的全自动驾驶汽车时,公交车将不再被人们需要了。因为特斯拉可以通过和公交车差不多的费用来将人们从起点送到终点。

虽然特斯拉Robotaxi投产时间定在了2026年,离真正进入公共交通领域的还较为久远,理论上来说,未来Robotaxi“竞争对手”应该是城市公交系统。但,Robotaxi真的能做到“取代”公交车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Robotaxi发展到哪一步了。

如今市面上现存的Robotaxi赛道玩家,大多起步于2015年左右,在此期间,Robotaxi初创团队密集涌现,例如:Cruise、百度L4自动驾驶事业部、小马智行、AutoX、文远知行等等。在当时Robotaxi是L4自动驾驶最有想象力的市场,企业此时主要进行的是大量技术研发和测试工作。

特斯拉也在2016年提出了“Tesla Network”的构想,计划创建一个由全自动驾驶的特斯拉车辆组成的出租车服务系统。

此后,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力,并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其发展。期间,各家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划区圈地”在特定城市或区域进行Robotaxi的测试,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经过市场一段时间检验后,发现Robotaxi技术难度高、商业闭环难以形成,导致投融资活跃度大幅下降。这段时间内Drive.ai、Starsky Robotics等公司相继倒闭,Momenta、文远知行等的发展和融资活动放缓。

进入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车型陆续上市,激光雷达逐渐上车、大算力平台开始应用,叠加Robotaxi公司延伸能力边界、探索商业化落地路径,行业再度活跃。

在此期间,Robotaxi小规模量产落地,同时也吸引了诸多传统出租车平台和第三方技术厂商入局,智驾芯片和传感器随着产业化迅速降本,行业在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性能,包括自动驾驶系统稳定性、创新性、安全性等。

2022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行业经历一波“重新洗牌”,在此期间,国内外诸多L4玩家开始“降维”迁徙到L2,以自动驾驶明星企业Argo AI为代表的多家公司走向倒闭破产,初创公司成立数量大幅减少。此后,Robotaxi回归理性,伴随着诸多L3级别自动驾驶试点政策的推行,行业稳步向前发展。

2024年6月,武汉等地Robotaxi爆火,社会关注度明显提升。尤其是大规模投用后,对网约车司机可能造成的影响,引发公众热议。

行业认为,Robotaxi的商业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测试阶段、运营政策赋能期、驾驶技术成熟阶段、成本效率优势阶段。当前Robotaxi处于运营政策赋能阶段,该阶段商业化探索主要在一二线重点城市的特点区域内开展。由于技术的不成熟,车内需要有安全员的角色,逐步从主驾有安全员到全车无安全员过渡。

目前看来,在商业化程度上,中国和美国处于全球Robotaxi产业第一梯队,两国均已成功实现主驾无人的商业化小规模应用。特别是在中国,部分城市运营的Robotaxi车队规模已近600台。

Robotaxi真的能取代公交车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Robotaxi和公交车在服务模式上的根本区别。Robotaxi提供的是点对点的个性化出行服务,它能够根据乘客的需求,提供从起点到终点的直接运输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在提高出行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公交车则提供的是固定线路上的运输服务,它更适用于大规模、规律性的乘客运输需求。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尽管自动驾驶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要完全取代公交车,Robotaxi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挑战,包括成本问题、法规限制、技术可靠性等。

成本方面,若如马斯克所说,Robotaxi的出现是要取代现在的公交车,并非是出租车和网约车,那如果做到这一点必须投入大量的车辆运力,同时也要有足够廉价的乘坐成本才行,目前来看这一点是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Robotaxi单车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显著高于同级别出租车和网约车,虽然在司机成本上有优势,但当前安全员、车辆的硬件成本、仓储成本、运营人员成本也较高,即使未来随着硬件成本的下探以及整体规模效应提升后的人员成本下降,Robotaxi的收费定价也难以和公交车相比。

法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运营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监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自动驾驶的法规和接受程度不同,这将影响Robotaxi的推广速度。比如在中国市场,除了对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有严苛要求外,海外企业要在华进行商业化运营,还必须遵守数据本土化原则。

技术可靠性方面,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实现完全无人监管的全自动驾驶,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广泛的实际道路测试。以特斯拉为例,其独树一帜的纯视觉方案路线,对图像的处理更依赖大量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需要对每个国家的道路环境进行大量试验进而深度本土化适配;而且单纯的视觉系统在处理复杂或极端环境时,表现容易受限,比如光线不足或天气条件恶劣时,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大打折扣。

此外,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还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如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减少私家车使用等。因此,即使Robotaxi在技术上能够取代公交车,也不一定能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完全替代。

虽然Robotaxi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要完全取代公交车基本不可能。未来,Robotaxi和公交车可能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生态。

Robobus或许在另辟蹊径

相对于解决单个人出行需求的Robotaxi,同样是自动驾驶技术赋能的Robobus一次性可以解决几个、十几个、几十个的出行需求,无疑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上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Robobus主要是指自动驾驶公交车,通常运行在固定的公交线路上,速度较慢,适用于城市接驳、景区、机场、智慧园区等场景。Robobus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固定路线的高频次服务,适合于城市微循环公交系统,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

近些年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Robobus企业。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无人接驳车代表企业已超30家。其中的佼佼者如PIX Moving已经实现全球商业化落地,成立于2017年PIX Moving ,是全球第三代汽车的开创者。公司团队来自意大利、美国、印度以及日本等7个国家,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8%,申请专利200多项,目前产品进入到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以及日韩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PIX Moving产品全球市场地图

在国际化道路上, PIX Moving也在稳健前行。今年5月,PIX Moving 在瑞士设立国际总部,成为其全球化的关键里程碑。今年8月份,PIX Moving 宣布其第一家海外机器人工厂将落地日本神奈川县。今年9月,PIX Moving 透露旗下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已经正式在意大利都灵Tecnocad园区开展常态化接驳运营服务。在国内,PIX Moving 也正加快落地脚步,于今年8月获得贵阳首张载人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目前正在贵阳智能网联示范区进行无人公交的接驳落地部署测试,预计今年11月左右正式开通运行。

城市公交系统的设计初衷之一就是通过高效运送大量乘客,减少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和拥堵程度。据 PIX Moving 相关人士介绍,在开发Robobus时,考虑到的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而不是把汽车看作一个孤立的产品。这种系统思维不仅注重车辆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的角色和功能。Robobus作为集约化交通工具,能够有效缓解拥堵问题,是更贴近城市需求的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拥堵、环保问题、出行成本等因素的压力日渐加剧,对无人接驳车的落地需求越加迫切。今年以来我国也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规范,来进一步加快Robobus的落地。

2024年4月,交通运输部将”鄂尔多斯市公路货运与城市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等32个项目作为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这32个项目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方向,计划投用无人车超2300辆。在10余个涉及到“城市出行”自动驾驶试点项目中,无人接驳车以无人驾驶观光车、无人小巴、微循环公交车、自动驾驶客车等多种形式参与,累计将投入数量不少于394辆。

2024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委公示了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并提出了“部署不少于50辆的城市物流配送车和不少于200辆的低速无人车试点”等工作要求,鼓励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智慧公交、智慧乘用车、自动泊车、城市物流、自动配送等多场景应用试点。无论是Robobus还是Robotaxi一直都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最受关注的两大落地场景。

毫无疑问,马斯克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次发布会上,特斯拉还发布了载客量高达20人的 Robovan,可以理解为这个是mini版本的无人公交车,没有方向盘、脚踏板、后视镜等传统部件,这一点和 PIX Moving 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总的来讲,尽管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乘用车,在全面落地之际尚需克服重重挑战,涵盖技术精进、政策法规的顺应、成本效益的合理化及市场培育等诸多层面;而Robobus作为低速无人驾驶车代表能率先实现应用落地,且在场景适应性和商业化成熟度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但鉴于未来出行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两者势必将长期并存,各自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大放异彩,彼此互补,共同构筑城市交通系统的多元化生态,引领城市交通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

所以,从长期来看, Robotaxi和Robobus/Robovan是一个共存状态,形成互补的关系。此次,特斯拉发布会两类产品一起上阵,行业也在关注它们能否成功“驶向”未来。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