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超60万架

时间:2024-08-30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无人机注册量破180万架。

从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低空经济概念,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正式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低空经济”,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从物流配送、交通出行,到农林植保、政务巡检,新场景、新机遇、新业态,低空经济将展现出无限可能。

作为“低空经济”主要载体,无人机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无人机注册量破180万架

近年来,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技术的成熟,低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无人机凭借灵活性强、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迅速在各个领域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2024年,被业内称为“低空经济元年”,无人机又可以视为“会飞的机器人”。

据民航局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注册无人机近60.8万架,无人机总数较去年年底增长48%。此前到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为126.7万架。截至今年7月,超1.4万家无人机企业持有现行有效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超过22.5万人持有有效无人机操控员执照。

去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产值3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两万亿元。

无人机注册数量迅猛的增长态势不仅反映了无人机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凸显了无人机注册制度的完善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法规引领下的规范化发展

注册制度逐渐完善

自2024年1月1日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令第761号)(下称“《条例》”)正式施行,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管理进入了更加规范、科学的阶段。该条例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飞行无人机需依法合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需进行实名登记,不分类型和重量,都应在飞行前完成注册。

该制度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无人机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用户可以便捷地进行无人机注册,填写品牌、型号等信息,并通过人脸识别等验证方式确认身份信息。这一流程不仅简化了注册手续,还加强了无人机的溯源与监管,为后续的飞行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飞行活动分级管理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无人机按照空机重量、起飞重量、飞行速度等性能指标,被划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在注册时,需遵循不同的标准和流程;在进行不同飞行活动时也需遵循不同的管理要求。

此外,《条例》专门划设了适飞空域。真高 120 米以下(管制空域除外)为适飞空域。除适飞空域外即为管制空域,管制空域主要包括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机场及周边区域、军事禁区、重要革命纪念地等。

微型无人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通常用于娱乐、拍摄等场景,注册流程相对简单。且微型(0.25kg以内)和轻型(4kg以内)的无人机,不需要考无人机执照。

而轻型、小型无人机则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其注册信息需更加详细,以确保其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使用。其中,轻型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120米,值得注意的是,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30米。

此外,中型和大型无人机多用于军事、科研等高端领域,无适飞空域,其注册与管理更为严格,需经过严格的审核与批准。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注册制度的日益完善,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按照用途,无人机可分为居勇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其中,民用无人机进一步细分为工业级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直接作用于某些具体行业,如巡查/监视、农用、气象、勘探、测绘等,对功能的精准定位、高环境适应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更高。

目前,国内工业无人机的主要被应用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农林植保、航空摄影、水利应用、航空测绘等多个领域。

在农林植保领域,无人机凭借其高效、精准的作业能力,已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约20万架,作业面积超过10亿亩次。这些无人机在农作物的播种、洒药、施肥以及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无人机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搭载高清相机、红外热像仪等设备,无人机可以对输电线路、变电站等电力设施进行快速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应急救援中,无人机则能迅速到达灾区上空,为救援人员提供精准的灾情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写在最后

条例的出台框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生产标准、使用规范、适飞空域、监管手段等,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应用、监管及无人机产业发展都影响深远。长期看来,明确的规章制度标明了产业发展的标准与红线,这将持续助推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