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1. 道路测试进度有待加快
截至 2018 年 12 月 25 日,全国共有 15 个省市区出台了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规范,其中有 11 个城市发出测试牌照,共为 27 家公司发放了共 95 张测试牌照。相比美国整体推进节奏还有待加快,美国仅加州已经为 60 余家企业发放了测试许可,取得测试牌照的车辆数量突破了 500 辆。
一是中国相比欧美等国家准许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时间较晚,中国最早是 2017 年 12 月北京发布了管理规范,而美国内华达州早在 2011 年就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合法化的法案,而欧洲如英国、荷兰、芬兰、法国等国家也是在 2015 年、2016 年前后尝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项目。
二是国内对测试申请的评审过程的时间较长。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在评审阶段设定额外的实车审查要求,需要测试主体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以北京为例,仅是完成 5000 公里的封闭试验则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在这之后还需完成车辆等级的场景评估。相比之下,加州申请测试前需对车辆做一些有关刹车、灯光、排放等方面的检查,提交材料后,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评审,发放测试许可文件,期间并没有实车审查的相关环节。
三是封闭测试场的容量有限。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测试场数量不多,建设投入较高,难以实现快速扩张,然而自动驾驶测试需求旺盛,不完全统计,中国自动驾驶厂商有 173 家,且大多数城市出台的测试规范均提出在指定的封闭测试场地进行测试的门槛要求。此外,当下测试场的测试效率较低,各企业基本上需要单独测试,即“包场”,在同一时间内,测试场中的大多数场景往往是“闲置”的。较低的效率会降低自动驾驶测试工作的节奏,从而减缓技术迭代速度,影响产业发展。当下测试需求逐渐旺盛,封闭测试场供不应求的趋势已然显现,比如上海示范区的封闭测试区经常有企业扎堆测试、深夜排队测试的情况。
四是测试管理部门需要准备时间。国内的交通状况较为复杂,选定第三方机构和测试路段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评估。对于第三方机构,要确保其有能力担任测试申请受理、跟踪、数据采集、日常监管等工作。对于测试道路,应综合考虑所能提供测试场景的丰富程度,以及自动驾驶测试对交通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测试管理部门还要为测试路段进行相应的改造,完善相应标志标线,建设测试设备以及其他必要设施。
2. 跨地区测试需重新申请、评估
目前国内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准入要求,虽然国家三部委确立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顶层框架,但企业在不同城市展开自动驾驶道测试,往往需要按照各城市要求重新申请、评估,这将大大降低测试的效率。国外诸如日本、英国、德国等,均从国家层面形成了统一要求。
目前,国内承认其他城市测试经历的城市有广州。广州明确已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国内其他城市获得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许可,且测试时间不少于 6 个月或者测试里程不少于 2000 公里,可以提交相关测试证明或报告等材料,不过这些材料只是用于替代封闭测试场地测试的相关材料,并非直接准许异地测试车辆在广州测试。
3. 尚未形成标准化测试体系
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是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必备条件,目前国内外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安全测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标准和体系的制定都在进行中,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还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测试评价体系。
在中国,国家及地方政策还主要集中于道路测试这一阶段,并偏向于测试管理,后期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试行)》中提及的场景有限。政策在仿真测试、封闭测试,以及后期的示范运营方面的指导作用还有些薄弱。
另外,自动驾驶汽车是跨界融合的产物,其结合了传统汽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交通、能源等多方面的前沿技术,测试对涉及其他领域产业的核心技术以及测试标准、测试工具、测试方法、测试场地等一系列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4. 高速公路测试暂未开放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并未对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测试提出“禁令”,政策的开放性也使得多数主打自动驾驶货运服务的中国企业前往国外进行测试。
在高速公路上应用自动驾驶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观点认为高速公路是自动驾驶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场景之一,欧美等国家也选择在高速公路上推广落地自动驾驶相关项目。然而,依据《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并不准许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进行测试,从技术验证的需求及商业化应用的场景来看,这并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发展。
目前,北京针对高速公路测试表现出积极态度,在 2018 年 10 月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白皮书(2018 年)》中,明确了 5 个方面的示范应用,其中包括了拓展高速路、快速路等自动驾驶测试种类。不过,暂不考虑在法律法规修订方面的复杂程度,针对高速公路测试,主管部门还需权衡在高速公路上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所带来的核心价值与潜在风险,与此同时,在高速公路上划出自动驾驶行车道的思路值得斟酌,这种做法很好地提升了自动驾驶汽车与有人驾驶汽车同行的安全性,但涉及建造成本较高,工程时长较长。
二、建议
1. 建立完整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
在现阶段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测试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合理规划测试策略,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快构建完整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以加快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迭代。
一是建立健全的测试工具包。加强硬件在环、车辆在环等虚拟仿真测试技术,以及软硬件结合仿真、实车道路测试等技术和验证工具的迭代,促进整车级、系统级、零部件级测试评价系统的形成,建设标准化测试场景库的国家平台,形成场景库的框架标准、场景元素数据化体系,统一技术接口,组织引导政府、企业、测试场等多方力量融合场景资源;
二是建立封闭测试与公开道路测试的准入关系。封闭测试内容与公开道路测试规程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封闭测试、功能检测与道路测试许可乃至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的互认机制,各测试示范区之间有效协同机制,加强测试方法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三是加强公开道路测试管理。强化对测试主体、测试车辆的审查机制,明确自动驾驶系统在功能、安全方面的评价方式、考核标准,展开测试车辆对道路交通出行影响的研究,循序渐进开放测试道路,加快智能路网与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设计,加强安全监管,开展自动驾驶汽车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
四是引导基于示范运营的技术验证。重点在机场、港口、矿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相对封闭的区域落地示范应用项目,充分验证环境感知准确率、场景定位精度、决策控制合理性、系统容错与故障处理能力等,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产品技术标准的形成。
五是建立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试验应用。强化以自动驾驶汽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大系统的设计,在试点城市实现落地试验,强化 V2X 技术应用,布设 5G、 DSRC 等多种技术类型的通信基站,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
智能交通平台与道路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汽车的耦合性,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所带来城市交通安全性、运行效率的提升。
2. 加快测试场、示范区建设及技术迭代
中国人口稠密、交通环境复杂,各城市已开放的测试道路和测试场景有限,尚不能满足各应用场景的测试需求,自动驾驶技术必须通过长时间、各种复杂路况条件下的实际道路测试才能逐渐成熟,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提供不同环境与类型的测试条件,将有助中国加快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下,封闭测试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升级、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封闭测试场的测试容量出现饱和,不仅影响道路测试申请工作的节奏,还会对产业发展带来迟缓影响。因此,应加快自动驾驶测试场的建设及资质认证,并及时公开国家或地方认可的封闭测试场地,为测试主体提供完善的测试条件。
此外,还应加强测试场的技术迭代。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测试场的测试项目更多按照传统人类驾驶的思路设计,如停车、起步、跟车等,而缺乏诸如决策能力、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使得自动驾驶汽车难以真正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应用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能力、安全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测试场的建设设计还应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加强此类内容的评价方式。
3. 加强风险评估,支撑保险体系研究
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风险评估是保障功能安全、性能稳定的基础,也是保险产品开发、未来上路许可认证的关键。区别于传统汽车,应研究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评估方法,依托典型场景测试加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风险评估,强化对自动驾驶汽车在设计、生产、测试、销售、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需解决法律责任分配的问题。开展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保险体系研究,科学、合理地建立保险与自动驾驶汽车安全风险的关系,研究不同等级、不用场景下自动驾驶汽车可量化的保险创新体系,能够加快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的进程。
4. 推行跨地区测试的准入互认机制
不同地区公开道路的测试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帮手,如果中国能在国家层面推动形成异地道路测试准入互认机制,实现自动驾驶测试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统一,将大大减少企业的开支,提高测试的效率,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抢占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先机。
5. 明确统一概念,完善政策细节
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需进一步完善,明确统一的概念,后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时应充分结合多方意见,综合考虑国家战略、国内外技术水平、地方产业资源、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并站在测试主体的角度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确定性,以培育适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