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发生,中国企业积极发挥科研创新实力,以
自动驾驶技术助力矿区、港口、工业园区等场景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作业,并在多种功能型低速无人车的商业化落地上迎来里程碑式突破,领先企业打造了诸多标杆案例。
2023年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管控,全球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出海”也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战略方向之一。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到,从2018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实力渐长之后选择走出国门,在清洁环卫、无人矿区、无人港口、无人配送等场景取得突破。
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前,全世界自动化港口建设都是向欧洲看齐。欧洲最早开始自动化码头建设,全球首个第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位于荷兰鹿特丹港的欧洲联合码头公司(ECT)的DS集装箱码头,于1993年投入运营;全球首个第二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位于欧洲第二大贸易港汉堡港的CTA码头,归汉堡港仓储公司(HH-LA)所有,该码头已经有中国企业参与,投用了振华重工研制的双箱双小车岸桥;全球首个第三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位于荷兰鹿特丹港的EUROMAX码头,由和记黄埔所有。直到2016年3月,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也是中国首个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厦门港远海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中国智慧港口建设迎来了划时代的转变。
港口无人驾驶车辆主要包括AGV、无人牵引车、无人集卡等,其中无人集卡是更智能、更经济、更高效的解决方式。目前,欧洲还是最早在港口应用AGV且盛行至今的地区,但由于当地工会的介入,无人集卡等新一代无人驾驶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不多。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工会坚决反对港口省力、自动化设备,这导致欧美大多数港口都排在世界上技术最陈旧的港口之列。有一些港口自主开始了自动化建设,如长滩港等,但在美国,联邦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提供的资金用于港口自动化建设。得不到工会、政府的支持,欧美自动驾驶企业要走上港口无人驾驶升级之路还很艰难。
而中国依托政策支持,陆续打造了10余个自动化码头,屡创全球佳绩,包括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等多个标杆项目。不少企业已经在港口实现无人集卡商业运营,中国企业打造的全球最大的港口无人集卡车队已超60台。中国港口无人驾驶在世界上已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面对千亿级蓝海,中国无人驾驶企业积极“出海”,在中东地区助力不少国家打造了首个智慧码头建设项目,实现无人驾驶应用,并在欧美地区实现向发达国家输出中国智慧港口的技术和经验。
总得来说,自动驾驶企业看好中东市场,一是其拥有一定的自动驾驶产业基础,自动驾驶接受程度高。二是中东地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扼东西半球交通要冲,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运输网,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有港口码头升级建设需要。另外,有政府支持,落地无人驾驶卡车不受太多的政策约束。
西井科技无人集卡车队落地阿布扎比码头
此外,欧洲也是我国无人驾驶企业落地的重点地区,首要原因是欧洲规模靠前的几大港口,如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阿姆斯特丹港、不莱梅组合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等均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同中国合作日趋紧密,有利于中国企业输出智慧港口解决方案。
2022年7月,西井科技Q-Truck就经过TÜV北德的测试和认证,获得了CE-MD及EMC证书,更有助于公司无人驾驶产品在欧盟国家和认可欧盟CE认证等全球市场的推广。另外,一些国内领先的企业也因其标杆项目,开始受到海外港口运营方关注,如飞步科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卡特彼勒就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自卸矿用卡车的研发,并于1996年正式推出自动化矿用自卸车。日本小松也在1996年研制了第一辆矿用无人驾驶卡车。
目前,国外有超过10家企业布局矿区无人驾驶,矿车的无人驾驶技术在北美、西澳、南非均已初步实现。此外,针对在用车型,海外无人驾驶系统改装技术也日渐成熟,如小松930E和卡特彼勒777D的矿用自卸车改造、纽荷兰L218滑移装载机改造等,超过18种车型的改造技术已在北美、西澳等矿山实现应用。
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到,2022年5月全球无人驾驶矿卡数量就累计突破千辆大关。其中,澳大利亚的无人驾驶卡车数量最多,有25座矿山总共配备了超700辆无人驾驶卡车。卡特彼勒、小松是海外无人矿车主要供应商,两家市场总占比超八成。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矿区无人驾驶的探索起步较晚。洛钼集团三道庄矿,在2017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运用无人采矿设备,但采用的是远程操控模式,且4G网络下延时较长,并不能发挥无人驾驶的优势,2019年开始使用5G,效果有所提升。
伴随近年来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提速,中国企业联动布局,我国矿区无人驾驶落地应用提速。根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矿区无人驾驶项目在露天煤矿应用占比约60%,并向有色金属、水泥矿等不同矿种的矿区逐步取得发展。部分矿区无人驾驶项目不仅在国内领先,更成为世界标杆。
基于不断增长的无人驾驶技术实力和运营经验的成功验证,代表企业已经向开始重视海外市场的布局,亚太地区成重要战略地区。因为亚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让中国式工业现代化惠及“一带一路”国家,持续与海内外合作伙伴深入交流,既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又有助于我国打响科技强国的旗号。
除此之外,亚太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里的国家”,是世界上关键矿产资源的前五大生产国之一。巨大的需求量吸引着各大企业前赴后继,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有从业人士认为,矿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商布局海外市场需具备多个必要条件,包括:方案的成熟度、灵活性,在国内市场极具代表性与权威性的标杆案例与客户,以及与生态伙伴组成强大的“出海军团”等。
目前,中国已在泰国实现首个矿区无人驾驶项目签约,迈出了“出海”的关键一步。接下来,自动驾驶企业、矿企、工程机械厂商的“组团出击”,或将实现更多突破。据悉,除了慧拓、踏歌智行,伯镭科技、易控智驾也在未来考虑拓展海外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矿区无人驾驶车辆多为载重100-400吨大型矿卡,且矿区自动驾驶方案基本是嵌在整体矿山自动化解决方案中间,同时会有地面采掘的无人化、地面运输的无人化、地下采掘的无人化以及整个矿山的数字化管理方案。而国内矿区多为宽体车、后八轮,中国企业应用最多的是无人驾驶宽体车,出海对企业的大型无人矿车单车智能技术的成熟度考验更大。另外,国外矿山相对集中,且单个矿山产量巨大,国内企业需要有足够强的整体改造能力,才能真正让中国矿区无人驾驶样本在海外落实。
在国内无人配送发展得如火如荼时,海外环境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势。2022年,亚马逊运行了三年的无人配送车项目Scout突然宣布关停,研发团队就地解散,将近400名员工面临调岗或离职。无独有偶,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决定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Roxo,海外无人配送业务似乎正在步入寒冬。但在国内无人配送车市场方兴未艾的当下,中国科技巨头和资本市场对无人配送赛道仍保持高度关注,自动驾驶企业陆续取得无人车国际认证,加速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在配送领域的出海覆盖面相对较广,北美、欧洲、亚太、中东等区域皆有涉足,并在这一范围内重点聚焦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成本高的欧洲、日韩等地。
特斯联物流机器人在迪拜为talabat提供送餐服务
纵观整个无人配送赛道,我国企业在技术层面已达到阶段性成熟,商业模式也已初步成型。但站在规模化爆发的前夜,亚马逊和联邦快递的离场,给整个这一行业带来了警示,尽管国内无人配送企业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上游供应链,但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无人配送车的核心技术、产品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降本,仍是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的命门。
当前,劳动力老龄化、工作安全风险高、装备高碳排放污染等痛点正在推动着世界清洁环卫领域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相比国内,国外无人清洁发展起步较早,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也较为成熟,除了地面清洁等常规机器人外,还有水下、水面、不规则平面、弹性物体等更为复杂环境的清洁机器人类型,对机器视觉的识别、联合协作、智能化、终端机械结构等都有更为深入和前沿的研究。
在劳动力成本逐节攀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器人的应用成本与人工成本已基本达到持平甚至低于人工成本,市场需求已经培育到一定阶段。因此,国内商用清洁机器人厂家纷纷抓住机遇,将发达国家或各国核心城市作为出海的首要目的地,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欧卡智舶在英国某河流清理垃圾
在清洁环卫领域,特别是室内商用清洁机器人,中国代表企业占据了全球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策略也更为丰富,或与海外环卫公司、场景客户直接合作落地项目,或设海外办事处,成立海外分公司、合资公司等等。
目前,更多清洁环卫企业在海外开启规模化落地征程,更是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无人驾驶的技术水平已迈过从试验到商业化的鸿沟。
早在199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就已经开始应用了自动驾驶接驳车ParkShuttle,尽管其定位方式是通过地下磁钉进行定位,但这辆车仍是全球第一套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无人驾驶系统。此后,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自动驾驶出行的探索,目前,无人小巴落地速度最快、产品最多样的主要是在法国、英国两地。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外无人驾驶领域重要投融资共47起,披露的融资总额近83亿美元,其中无人小巴、Robotaxi等领域最受关注。此外,日本、美国、韩国等已出台鼓励性政策,允许无人接驳等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商业化运营。可见海外对于无人接驳的重视,为国内专注无人接驳的科技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前,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大无人小巴的支持力度。如德国汉堡城市轨道交通股份公司与采埃孚开展合作,进一步推动无人驾驶车辆与当地常规运输业务的整合,项目计划到2030年所有汉堡居民从早到晚都能在最多5分钟内享受到公共交通服务。
英国首批全尺寸无人驾驶巴士于2022年4月底上路测试,这批车辆由公交公司Stagecoach运营,与其它车辆共同行驶在公共道路上。开始载客运营后,车辆在一条22.5公里长的路线上运送多达36名乘客,每周运载乘客或超过1万名。
今年2月,新西兰第一辆无人驾驶巴士“自动穿梭”在皇后镇开放的公共道路——Lower Beach Street上行驶,它能低速运送最多20名乘客,使用GPS定位路线。当月,还有欧洲新无人公交试点启动,该项目在未来四年内有近6000万美元的预算。到2025年,45辆无人驾驶电动小巴将在瑞士日内瓦、德国克罗纳赫和挪威奥斯陆这三个欧洲城市运行一年。
总得来说,虽然无人接驳对自动驾驶技术有更高的成熟度、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但海外对于无人小巴、Robotaxi的支持还是很大。中国企业的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可在海外取得一定突破。
中国无人驾驶的发展进入深水区,积极出海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现今,中国无人驾驶企业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全面覆盖矿区、港口、配送、环卫等多个领域。纵观全局,欧洲、中东、亚太地区为我国企业出海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具有政府鼓励支持、民众接受度高、劳动力需求大、天然地理优势等有利因素,给我国企业足够的条件施展拳脚,有助于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是战略部署方面。企业出海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成立分公司、设立办事处、招代理商等等,具体选择哪一种,都是企业基于成本要考虑的。另外,是单打出击,还是组团进军,也是企业布局重要考量。
二是技术打磨方面。企业出海不仅代表企业自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技术在海外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出海应当建立在有足够技术和实力之上。有从业人士认为,在低速无人驾驶方面,中国厂商与海外处于不相上下的竞争状态,甚至在部分领域中国厂商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国外对无人驾驶技术服务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大多数低速赛道还得在国内再卷一卷,国内卷的目的包括把规模做大,成本下降。另外,产品做到非常稳定,如国内开放道路上环卫车、物流车大家习以为常,市场的商业模式做到“10”到“100”,出海的成功率和市场也更大。
三是准入门槛方面。出海也会面临不同国家对无人驾驶车辆标准设定的不同,中国企业进入不同市场,需要拿到不同地区的标准认证,这也是近两年国内企业开始重视检测认证的原因。如新石器、白犀牛、智行者、西井科技等都已获得相关国际认证。标志着中国低速无人车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质量水平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加速推动了中国L4级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商业落地。
另外,结合国际形势,中国无人驾驶进军海外也并非一路坦途。随着中国企业不断争夺海外市场,并占据一定份额,欧美称霸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他们开始采取措施以求回到过去所谓的“平衡”。中国无人驾驶企业要加大国产创新能力,持续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努力提升自给自足水平,方能在日后的出海历程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