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逐鹿无人驾驶,谁将领跑全国?

时间:2022-09-28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

0

导语:深度解读北京、深圳、上海及苏州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无人驾驶政策加速出台,测试应用项目频繁落地,产业发展机遇空前。特别是工信部提出要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智”城市建设,先后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试点城市,进一步提高了全国各大省市发展无人驾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北京、深圳、上海及苏州在政策及资本的助力下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聚现象,同一领域内企业相互融合、分工协作,有效构建了区域产业独有的竞争力。

北京:打造智能网联创新高地

多项政策填补行业空白

2020年9月,北京以亦庄经开区为核心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并于2021年4月批复同意依托该示范区设立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

政策先行区是全国首个以管理政策创新为核心的先行区,在先行区范围内可主动开展针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性监管,实施不同于全市现有政策的管理措施,整体构建适度超前的政策管理体系,并营造政策友好型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基于此,北京这座拥有全国最高审批权衙门的城市不断在自动驾驶政策上取得突破。


通过积极探索,政策先行区已实现了多项管理政策的创新突破。包括允许企业开展收费商业运营服务、允许无人配送车获取路权上路运营、开放无人化测试场景等特色政策。

无人车测试近400辆、超700万公里

2020年12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向百度Apollo独家颁发了首批5张无人化路测(第一阶段)通知书。这是北京市首次允许测试主体在公开道路进行无人化自动驾驶测试,也意味着自动驾驶发展跨越到了“无人驾驶”新阶段。

随着多个场景道路测试牌照的发放,北京经开区已经实现Robotaxi、Robobus、无人配送车、无人巴士等多种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美团无人配送、毫末智行、京东无人配送、百度人工智能、芸来科技、新石器等30余家智能网联应用企业在顺义开展研发测试和道路应用等业务,北京成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在无人配送领域,美团、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毫末智行、新石器、白犀牛等自动驾驶企业纷纷开启测试应用,进行外卖、快递、生鲜等各类物资的无人配送服务。其中,美团在顺义配送范围已达58个社区,自动配送订单超过240万单;毫末智行围绕物美门店覆盖周边50个社区,自动配送9万余单;新石器已在北京经开区投放了135辆无人车,共设置200余个点位。

在自动驾驶出行领域,2021年11月,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并于今年4月又成为首批获得主驾无人测试许可的企业。另外,蘑菇出行的无人小巴在新国展等地区进行应用,轻舟智航的无人小巴也获准在京测试应用。
在干线物流领域,2021年12月底,在示范区政策的支撑下,主线科技和小马智卡的自动驾驶卡车纷纷驶上京台高速,开启常态化L4自动驾驶测试。测试路段长度约10公里,是国内首段可以供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道路测试的高速公路路段。

截至目前,示范区常态化开展测试和商业化服务的各类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接近400辆,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700万公里。

整车企业聚集,产业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经过两年的时间,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圆满完成1.0试验环境搭建和2.0小规模部署各项任务。经开区逐步汇聚了产业相关领域百余家企业、国内顶级院校与研究机构参与示范区建设,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顺义区是汽车产业大区,目前区内集聚了北汽研究总院、宝马研发中心、理想汽车研发中心等9大整车研发机构;北京现代、理想汽车、北汽越野车、奔驰新能源、京环装备新能源特种车等五大整车企业和15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上下游企业已达80余家。

在这片沃土上,自动驾驶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企查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已诞生过300+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其中自动驾驶整车及解决方案企业众多。如慧拓、踏歌智行、路凯智行等矿区无人驾驶企业,斯年智驾、千挂科技、擎天智卡等无人卡车企业,毫末智行、新石器、白犀牛等无人配送企业等等。


得益于北京市领先的政策支持和场景开放度,加上汽车产业链优势,多家企业不仅在北京打造了示范运营项目,还将生产基地落户北京。不久前,美团也宣布其全国运营中心将落地顺义。

今年,示范区将继续推进3.0阶段建设,进入3.0阶段后,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区域将扩展至500平方公里。顺义区也将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产品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完善,加快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强大阵地。

深圳:打响自动驾驶立法第一枪

率先立法支持L3自动驾驶上路

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一直是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最大阻碍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德国是率先进行L3政策放开,并实现L3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国家。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在深实施,这是中国范围内第一次对不同等级自动驾驶权责的立法明确,也让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立法支持L3自动驾驶上路的国家。

该《条例》早在2021年3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其中便表明将在深开展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或者示范应用。

具体而言,《条例》有几大亮点:

在概念定义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三个技术等级。

在权责认定方面,《条例》首次明确相关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规定。明确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违法或者有责任的事故,原则上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违法和赔偿责任,但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不适用驾驶人记分的有关规定。

在市场准入方面,明确了标准制定,商业价值渐显。《条例》规定,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应当组织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地方标准,根据生产者的申请,将符合地方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列入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

在使用管理方面,强化了出行的安全细节。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提示规则、接管义务、售后服务责任。

总体而言,《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填补了自动驾驶相关立法空白,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标准,带来示范效应。意味着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将迎来L2+级到L3级乃至更高级别的飞跃。

累计开放测试道路187条、里程超200公里

为推动自动驾驶测试与应用,深圳在坪山区建立了全市唯一的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区。该项目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设金联路临时封闭测试区作为示范平台的启动区,第二阶段建设示范平台主体区,包括封闭测试区、半开放测试区、开放测试区三类区域同步推进建设。

目前,金联路临时封闭测试区已投入运营,主要提供企业上路测试前完成功能确认与测试的需求服务,可满足自动驾驶汽车整车级测试需求,并且支持产品的研发测试和公开道路认证测试。据统计,已累计服务自动驾驶相关企业24家,测试车辆累计达227台,测试里程累计超6万公里。

第二阶段主体区域土建工程建设也在今年9月宣布启动,标志着示范平台建设提速。主体区域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类测试区,三大区域建设同步推进,预计2023年建成交付使用。


除了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建设,深圳重点打造了港口无人驾驶和城市场景自动驾驶示范应用。

在港口无人驾驶方面,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早在2018年就测试应用了西井科技无人集卡量产车Well-Truck,推进港口行业智慧化发展。妈湾港进行自动化集装箱港区的升级改造,于2021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中国首个由传统散杂货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码头,现有38台5G无人集卡进行实船操作。

在城市场景自动驾驶方面,无人环卫最先落地应用。2018年,女娲机器人研发的“小扫”与“大扫”智能服务机器人出现在福田口岸进行环卫测试;2020年,深圳正式宣布无人驾驶环卫车规模运营,首先启用的也是福田区。 元戎启行于2021年4月获批成为首家可在深圳开展Robotaxi载人应用示范的企业,首批部署了20辆无人车;今年6月,元戎启行宣布其自动驾驶轻卡开始德邦快递提供为期一年的常态化货运中转服务,这是国内首个成功落地的L4级自动驾驶轻卡商业化项目。

另外,无人配送领域的测试应用,也为深圳市民日常生活和抗疫防疫提供了重要保障。包括美团、白犀牛的无人配送车,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轻卡、一清创新的无人物流车等等,为居民提供生活和医疗物资运输保障。

今年8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第三批开放道路,新增开放道路53条,道路里程合计约56.68公里。目前,深圳已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约201.37公里,开放测试道路187条。

自动驾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5%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超5500家经营范围涉及自动驾驶的企业,其中有超过860家分布在深圳,占比超15%。

当前,深圳市全力推出“20+8”产业集群规划战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深圳市重点打造的20大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之一,全面覆盖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计算系统、车规级芯片、智能充电等领域,其中不乏低速无人驾驶代表企业。


如一清创新,专注于打造安全稳定可量产的自动驾驶整车,并提供完整高效可复制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在园区物流、港口无人驾驶领域取得领先应用;惠尔智能主营产品包括多传感器融合到高清地图的L4自动驾驶全套解决方案以及无人物流小车;普渡科技专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商用服务机器人,在业内首创推出了四足无人配送机器人等等。

据了解,深圳南山区是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集聚了以速腾聚创、金溢科技、AutoX、萝卜速运(百度)等为代表的上百家相关企业。今年5月,南山区还成立了大湾区首个自动驾驶智能研究中心,该中心背靠区内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致力于打造业界标杆解决方案,将助力南山区构建“国际一流、创新驱动、标准先行、示范引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上海: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心

自动驾驶创新发展体系领先

“让上海成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这是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的一部分。

早于2018年3月,上海正式发布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发道路测试号牌,并在嘉定区划定了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5.6公里道路,作为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

2021年11月1日,《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实施办法》实施,提出支持浦东新区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授权规定,制定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的管理措施,并逐步向上海市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复制推广。

上海市并在后续提出了“2022年度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创新试点项目”。经过评估和筛选,百度智行、裹动科技(AutoX)、赛可出行(享道Robotaxi)、德鑫礼行、锐醒科技、白犀牛和酷移机器人7家企业上榜,涵盖智能公交、智能配送及智能重卡等8类应用场景。

四大测试区“错位互补”

据《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2021年度)》显示,2021年上海累计开放615条、1289.83公里测试道路,可测试场景达1.2万个。2021年有效道路测试里程达243.3万公里,同比增长5倍。

2022年一场复来的疫情,加速了无人配送在上海的落地应用,京东、美团、毫末智行、新石器、白犀牛等多家物流巨头的无人车入沪援助,为居民配送快递、生活物资、防疫药品等。


自深圳立法支持L3“全路径”畅行后,上海也扩大了自动驾驶的场景,并以法规“束缚”以保证自动驾驶道路的专用性。上海宣布自2022年7月18日起,在东海大桥实施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的管理措施,这是上海首条自动驾驶测试专用车道。

截至目前,上海已打造了错位互补的四大自动驾驶测试区:嘉定区打造“L3+高度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临港新片区打造“未来交通新模式创新示范区”;奉贤区打造“全出行链智能驾驶创新示范区”;浦东新区打造“融合交通基础设施创新示范区”。

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5000亿元

上海自动驾驶企业集中,特别是在临港区。人工智能是临港新片区产业规划的核心领域,依托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等产业基础,临港已集聚了科大讯飞、商汤、地平线、寒武纪等一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和企业,已涵盖硬件、算法、应用等多个重要环节。

另外,目前临港新片区已经集聚了上汽荣威、上汽大通、嬴彻科技、博雷顿、华人运通、图森未来、纽劢科技等整车企业。随着特斯拉等智能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临港形成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产业集聚的态势,
 

《2021-2025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上海也是低速无人驾驶企业分布最广的三大城市之一。如西井科技,其重点产品包括WellOcean(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解决方案)、Qomolo(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解决方案)等,业务遍及海内外90余个节点。仓擎智能聚焦限定场景应用,目前已在港口、机场、厂区、园区等限定场景商业运营无人小巴、无人牵引车,无人驾驶集装箱水平运输车和无人驾驶飞机引导车。

今年9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苏州:政策起步晚,示范应用全国领先

全国第20个自动驾驶路测政策发布城市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从自动驾驶测试地方政策发布时间来看,苏州最早于2019年4月发布其智能驾驶路测区域和颁发首批测试牌照,是全国第20个城市。


虽然政策起步较晚,但作为中国第一古城的苏州也积极走入了自动驾驶发展的前线。2020年,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苏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明确了对交通新业态管理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有关要求。

2021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道路正式启用,是苏州首条常态化运营的封闭测试道路。现在苏州有4个区都参与到5G车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中,每个区都设置了相应的示范道路。作为全国“新城建”试点城市之一,苏州还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融入“新城建”工作之中。

2021年9月,《苏州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炉,其指出要在2025年完成智能网联道路建设的示范任务。

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第一批18个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方向),其中“苏州城市出行服务与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成功入围,试点期间蒋投入超550辆无人车,约占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拟投入无人车总数的三分之一。

自动驾驶主题景区建设项目突出

目前,苏州重点打造了高铁新城、金鸡湖景区、太湖生态岛三大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区,其中金鸡湖景区、太湖生态岛都是依托自然景区建设。

金鸡湖景区已推出应用了无人驾驶观光车、无人售卖车、无人清扫车。太湖生态岛自动驾驶项目于2022年2月正式开工,基础设施已于今年7月全部安装完成,目前已具备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必要条件。


高铁新城则是以满足“场景城市”需求为导向,推动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先后落地了仙途智能大型自动驾驶环卫车、轻舟智行无人小巴、行深智能无人配送车、盈峰环境无人环卫车、挚途科技无人环卫车、享道Robotaxi等自动驾驶车辆。目前,苏州高铁新城拥有全国最多、覆盖车型最完整的自动驾驶场景,已投用各类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辆超500辆。

“苏州城市出行服务与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明确提出,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试点期间,将在苏州市高铁新城及太湖生态岛,投入430辆自动驾驶乘用车,在苏州市高铁新城及太湖生态岛等区域,投入47辆自动驾驶巴士,在苏州市高铁新城道路及金鸡湖景区,投入25辆无人清扫车,在苏州市太湖生态岛及金鸡湖景区,投入49辆无人售卖车。

支持补贴吸引企业落地

近年来,苏州政府也不断加码自动驾驶,在项目资助、研发补贴及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吸引企业落地。

2019年11月,相城区印发了《相城区打造智能驾驶产业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2019-2023年)》,着力优化平台、路测、场景、通讯环境方面企业发展软环境,单项给予企业支持最高可达300万元。

2020年7月,《苏州高铁新城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发布。该《实施细则(试行)》从量产支持、金融支持、总部支持、运营支持、配套支持等多个方面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进行相关的支持补贴。其中,量产支持最高补贴1亿元。

目前,相城已集聚160余家智能车联网企业,覆盖软件算法、环境感知、仿真测试、基础设施、出行服务、通信网络等30余个细分领域。吉利汽车、曹操出行、智加科技、图达通等龙头型企业纷纷在此布局,助力打造智能驾驶产业创新集群。

总体看来,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独具特色的“江苏模式”已在自动驾驶城市争夺赛中抢得先机,同国内各大顶级城市一起领跑全国。

今年,为进一步加强江苏及全国低速无人驾驶产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重点推动无人环卫、无人矿区领域的规模商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特于11月15日筹办“2022中国国际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打造矿区无人驾驶专场和无人驾驶清扫车专场,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交流和对接平台。


当下国内自动驾驶征程大局仍未确定,国内如广州、武汉、重庆等诸多城市均已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在自动驾驶相关领域进行布局。自动驾驶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也会随着后续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形成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