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辆公认的汽车是由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设计的,他也是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伴随汽车的出现,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
现如今,自动驾驶快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新追求。企业、资本蜂拥而至,全球汽车巨头自然也不愿错过这场“角逐战”,争先入局。
丰田汽车集团
丰田在2018年就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但并未对外过多透露对自动驾驶驾驶的自研程度。丰田汽车旗下四家公司还表示,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包括管理刹车、转向和其它自动驾驶部件的软件。
丰田投资了Uber剥离的自动驾驶部门ATG,用以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技术。2021年4月,丰田斥资5.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网约车企业Lyft的自动驾驶部门Level 5,并于同年9月收购了汽车操作系统软件公司
Renovo,以帮助加速全自动联网汽车的开发。在中国,丰田先后投资了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和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
目前,丰田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应用在无人小巴、Robotaxi上。其中,丰田e-Palette自动驾驶小巴曾在东京奥运会上亮相。
今年4月,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Woven Planet(编织星球)对外表示,要在辅助驾驶和更高阶的自动驾驶项目中,采用单一视觉方案开发自动驾驶。即在不使用激光雷达等昂贵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摄像头采集数据,推进自动驾驶技术。
大众汽车集团
大众汽车集团是在中国首个启动自动驾驶服务生态圈构建的国际汽车制造企业。2020年9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其在中国的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正式在合肥启动试点项目,覆盖学校、商超、公园、医院、居民区、工业园等真实交通环境进行。
今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全新软件公司CARIAD正式公布其中国战略,标志CARIAD中国子公司的正式成立。中国团队将推动面向中国消费者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包括与总部共同开发统一、可扩展的全新软件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以及下一代智能互联功能。
就在上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江汽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智慧物流试点项目,进行智能网联移动出行与自动驾驶运输服务的相关测试。
通用汽车公司
2016年,通用汽车收购Cruise,这桩价值10亿美元的收购案是当时硅谷汽车界规模最大的收购案。加入通用之后,Cruise将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到上千人,先后收购两家技术和芯片公司,同时开始大幅启动无人车的路测和模拟训练。
从2017年开始,Cruise的各方面测试数据开始大幅提升。美国加州交通管理局(DMV)发布的2021年全年自动驾驶路测数据显示,Cruise在美年度平均接管里程(MPI)为41719,自动驾驶车队规模达138辆。
2020年1月,Cruise在旧金山发布了首款名为“Origin”的无人驾驶汽车。这款自动驾驶汽车没有踏板和方向盘等传统控制装置,由通用、Cruise和本田公司联手打造。2021年6月,Cruise获得通用50亿美元的多年期信用贷款额度,开始试量产100辆Origin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通用汽车对外官宣,Cruise得到了软银13.5亿美元的第三笔投资。紧接着3月,通用汽车斥资21亿美元,从软银愿景基金一号手中收购了所持有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股份,以持股八成成绝对控股股东。目前,Cruise估值已近400亿美元。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1999年,雷诺收购日产36.8%的股份,年底增至44.4%,双方于2001年10月成立雷诺-日产联盟。日产则在2002年取得雷诺15%的股份,双方属于互相持股。2016年三菱汽车也投入“怀抱”,日产收购三菱34%的控股权。2017年正式成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被誉为全球第一汽车联盟。
2018年10月,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旗下的战略风投基金公司领投了文远知行A轮融资,这是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首次投资中国市场,同时也是Alliance Ventures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该规划旨在为专注于新一代汽车技术的企业家和初创企业提供支持。2021年5月,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基金继续追投文远知行C轮融资,与合投企业投资3.1亿美元。
为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还在以色列设联盟创新中心。2019年6月,联盟创新中心-特拉维夫落成,专注于开发适用于自动驾驶、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的传感器。
2019年6月,报道称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已与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公司Waymo签署了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服务合作协议,双方率先在法国和日本开展自动驾驶商业服务。
STELLANTIS集团
STELLANTIS集团是一家由PSA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以50:50的股比合并而来的汽车制造商及出行方案提供者,集团的生产制造业务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并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与产品。
今年6月,Stellantis宣布为其在美国和意大利的全球测试中心投资3300万欧元,以实现电动车最佳性能、掌握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确保技术的安全可靠。
同时,STELLANTIS宣布已选择采用法雷奥第三代激光雷达,从2024年开始为其旗下品牌的多种车型进行装配。法雷奥第三代激光雷达将使这些车型获得L3级自动驾驶认证,能够安全地解放驾驶员的双手与双眼。
据了解,在自动驾驶出行方面,Stellantis集团也在继续与Waymo共同开展专属合作项目。搭载了“Waymo Driver”自动驾驶平台的克莱斯勒Pacifica混动车型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提供了数千次自动驾驶服务。
本田汽车集团
2020年11月,本田宣布已经从日本国土交通省获得了L3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型式指定(type designation)。从国家层面批准3级自动驾驶车投入使用,在当时属于全球首次。
在德国举行的2021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大会上,本田四辆经过改装的讴歌LX亮相,新车经历了25900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在高速路上,还测试了L3和L4级自动驾驶能力。据了解,本田汽车集团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年参与了自动驾驶企业Cruise的战略投资,展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方面的战略合作。
本月4日,本田宣布,与日本茨城县常总市合作,从2022年秋天开始,将利用全新研发的超小型电动车,于当地展开新时代移动服务的验证实验,并计划能在2030年进入实用阶段。
另外,在无人配送方面,本田于2018年4月与Waymo达成合作,重点聚焦货运市场开发无人驾驶配送汽车。随着日本政府批准无人驾驶送货车上路,本田的自动送货机器人也已经走上公共街道,进入了住宅区提供配送服务。
宝马集团
宝马的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紧密。2021年11月,当时宝马表示其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将使用高通的Snapdragon Ride Vision片上系统(SoC)和Arriver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2022年3月,宝马公布了与高通和 Arriver 的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关系的更多细节,三家公司将共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在 2025 年下半年提供 3 级能力,并着眼于之后的 4 级能力。
日前,据外媒报道,宝马将在2023年底推出L3级自动驾驶系统“Personal Pilot”,该技术将在特定道路中实现完全自主驾驶,而这也意味着宝马将会为启用L3级自动驾驶系统时发生的事故负责。
据了解,“Personal Pilot”预计将率先搭载在售往欧洲和中国的全新一代宝马7系上。在2024年7月开始,该技术将运用于5系等车型。
现代汽车集团
现代汽车集团计划到2025年在韩国投资63万亿韩元(496.6亿美元),同时在2025年前在美国再投资50亿美元,以增强其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在内的企业竞争力。
现代汽车集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无人小巴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其中,2021年推出的无人驾驶概念卡车Trailer Drone、无人驾驶移动出行专用概念车M.Vision X,展示了现代汽车集团在无人运输、无人接驳领域的领先产品设计理念。
同时,现代汽车集团还成立机器人实验室专门从事机器人研发工作。收购波士顿动力公司后,推出的第一个机器人—— "工厂安全服务机器人",可以监测高温情况和潜在的火灾危险,并感知门是否打开或关闭等等。现代汽车集团还希望未来联合波士顿动力,让机器狗Spot、人形机器人ATLAS参与到元宇宙虚拟世界建设当中。
福特汽车公司
2021年7月,福特汽车宣布携手技术合作伙伴Argo AI、北美知名网约车平台Lyft,于2021年年底在美推出L4级别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基于福特Escape Hybrid混动版打造的第四代自动驾驶车成为首批部署的车辆,Lyft用户可通过APP在指定区域内预约福特L4自动驾驶车。
据了解,三方就如何将网约车服务规模扩大还展开了深入探讨,以期实现未来5年内在多个城市部署至少1000辆福特自动驾驶汽车的目标。
在中国,福特汽车也加大自动驾驶技术布局,今年6月,福特宣布,车路协同系统正式落地西安,这是继无锡、长沙、广州之后,福特把这一技术落地的第四座城市。而福特官方也宣称,他们是业内首个量产应用车路协同系统的整车企业。
铃木汽车公司
2019年8月,铃木汽车宣布,为了进行提高电动化和研发自动驾驶等下一代汽车的研究,将在静冈县牧之原市的相良工厂的临近土地上重新筹备开发设施,预计投资约250亿日元。
为推进自动驾驶等新一代技术的研发,铃木汽车还与本田汽车达成交叉持股协议,丰田出资约960亿日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取得铃木约4.9%股权,铃木也向丰田出资约480亿日元购入股份,双方在现有业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关系。
据了解,铃木曾发布一款自动驾驶的概念车HANARE,该车主要侧重于车内乘客在通勤时的舒适性,车内的氛围更像是在家里而非交通工具,旨在展示未来生活中一个高效移动空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