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PIX Moving 联合奥迪全资子公司 Italdesign ,发布了第1代【滑板式底盘】开发者预览版。
Italdesign 是奥迪旗下全资子公司,以开发高性能汽车底盘闻名于世,曾开发尼桑GTR、玛莎拉蒂、大众高尔夫、兰博基尼等知名车型。
为了满足汽车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场景时代,持续降低造车成本,近日、PIX Moving 推出了第2代【滑板式底盘】,Ultra-Skateboard超级底盘2.0,将全面应用于PIX无人驾驶小巴 Robobus 的整车量产。
与第1代【滑板式底盘】不同的是,第2代【滑板式底盘】全面植入了 PIX Moving 自主研发的AI设计算法模型--AAM™,实现底盘设计参数化,未来将作为SaaS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客户。
AAM™ (Automotive Algorithm Modeling) 是一种基于算法模型的车辆设计-制造流程。AAM™结合生成式设计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打通设计端与制造端,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一体化。
“AAM™ 既兼顾用户对于汽车个性化的需求,又可以满足量产需求,这是最大的特点”PIX Moving 创新研发工程师 Sida 说道 。
PIX Moving 计算设计高级工程师Sida
“常规的车辆设计制造策略是通过计算机模型绘制、工程分析、估算成本、可靠性实验等一系列步骤。每当需求有改变时,整个设计过程将会重头开始。对于多样化市场需求,这个设计过程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PIX Moving 研发了AAM™ ,AAM™使车辆底盘原型开发变得更容易和高效。” PIX Moving 创新研发中心 John 补充说道。
PIX Moving 创新研发中心 John
“PIX Moving,一家我们早期就开始关注并深感兴趣的公司,在探索未来城市及出行方式的共同愿景下,我们开始了合作”Italdesign未来出行项目经理Fulvio Giuliano 表示。
Italdesign未来出行板块项目经理Fulvio Giuliano
“在滑板式底盘设计中,我们将电池组及下车体整合于底盘中,这样就能最大程度预留出车辆空间,除了载人、载物,更能满足 PIX 团队提出的移动空间的应用”。
对于滑板式底盘和AAM™ 的研发,主要基于 PIX Moving 对于未来两大趋势的思考和判断。
两大趋势明显:个性化需求+移动空间
当前有两大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需求变化:全球的汽车市场,个性化、碎片化需求在爆发式增长;
第二、产品变化:自动驾驶时代来临,车辆将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空间”。
01/多样化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70-80年代,由于汽车产品稀缺,车企无需担心销售问题,即使是残次品,也会被消费者很快抢光;
90年代至今,随着汽车品牌增多,产能的提升,市场上车辆出现饱和,此时处于买方市场,用户开始对汽车品质、性能等提出了要求。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整体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切换,传统汽车企业发展遇到挑战,消费者购车逻辑有本质区别:
第一轮解决有无问题;
第二轮解决品质问题;
第三轮解决多样化问题。
当下,全球用户处于第二轮到第三轮的过渡阶段,个人偏好正在爆发式增长时期,在本质上,这符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响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对整车生产制造流程、供应链体系、产品交付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带来极大挑战,车企纷纷寻找解决方案。
滑板式底盘与AAM™技术的结合,可以让车辆制造成本降低30%-50%,生产周期缩短至3-6个月,通过新的数字工艺,让产品多样化与规模化成为可能。
02/自动驾驶时代趋势
“随着自动驾驶相关法规的完善,当模块化结构的车辆能够上路之时,我们预计其产量将会大幅增加”Fulvio Giuliano 继续补充说道。
随着技术的进步,L4-L5级的无人驾驶时代终将全面到来。
当消费者不再需要驾驶汽车的时候,汽车产品定义不再是以驾驶为中心,而是会注重车辆的空间属性。汽车的产品定位将不再是“载人交通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空间”,是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燃油汽车内燃机体积大,重量大,形状不规则,不论是前置、中置,还是后置,对整车的内部空间影响很大。
而电气化、智能化的【滑板式底盘】结构平坦,设计约束少,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移动空间】的基础。
降低造车成本和门槛
除了能满足用户对汽车多元化的需求以外,对于行业来说,滑板式底盘还可以降低造车成本和造车门槛。
由于 PIX Moving 不同型号底盘之间60%-70%的核心零部件可以复用,不仅制造方便更降低了成本,使得硬件系统兼容性更强,扩展性更好。
PIX Moving 滑板式底盘及其产品矩阵
滑板底盘缩短了车辆的研发与开发周期,降低造车门槛,让造车像搭建积木一样简单。
以自动驾驶小巴PIX Robobus 为例,基于PIX Moving滑板式底盘进行车辆开发,同轴距车型中车内空间提升30%,同时也减少了40%开发周期和成本。
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
Robobus 目前已经下线,正在进行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耐久性与可靠性等各项测试,将在3-6个月后启动规模化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