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广泛再聚焦——三一、仓擎、一清创新、盈峰、希迪智驾看好无人驾驶市场蓝海

时间:2021-09-15

来源:园区无人驾驶

0

导语:2020年中国各场景下无人驾驶技术渗透与保有测试量已近5000台,近五年都是低速无人车的快速发展期。

据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涉足无人驾驶领域的企业有7000余家,其中3000多家企业是近三年成立起来的,为无人驾驶源源不断注入了技术创新活力和商业落地动力。

无人驾驶加速落地的步伐不可阻挡,但偌大的应用市场,无人车有哪些用武之地?企业如何在这些领域大展拳脚?在上周结束的“2021功能型低速无人车产业技术发展峰会”上,就开展了这样一场圆桌讨论。


主持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发起人、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所长  李进科

特邀嘉宾

三一海洋重工副院长  王宏明

仓擎智能CTO  梁治

一清创新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詹培勋

盈峰环境创新中心总监  陈凯

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希迪智驾)技术总监  李大林

交流话题

1/无人车场景探索,聚焦或广泛

2/目前需求与技术发展的矛盾点

3/试用到规模化应用需要跨过的山头

4/重构商业模式与产品形态

先广泛再聚焦,多维探索市场应用可能性


盈峰环境创新中心总监  陈凯

盈峰环境创新中心总监陈凯结合公司和个人的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企业应聚焦产品发展,并广泛探索市场应用的可能性。陈凯表示,盈峰环境是专业做环卫装备的,切入无人驾驶赛道,公司首先关注的也是如何用无人驾驶技术提供环卫服务,解决产品问题,提高智能环卫装备的应用水平。

但无人驾驶是一个很大的赛道,环卫只是其中一个领域,产品如何更大程度实现降本增效,不单是基于自身领域考虑,也需要从其他应用领域借鉴经验。同时,未来无人驾驶技术还可以更多更好地应用到哪些方面,还可以研发出哪些产品去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应该无人驾驶赛道上所有领域的企业一起探讨,才能推动赛道发展更加繁荣。据悉,盈峰环境已构建起融合5G、人工智能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全场景图像识别、绿色新能源动力等技术的智能小型环卫机器人装备产品族群,并获得环卫领域政府发放的第一张无人驾驶路测牌照,为国内无人环卫技术的迭代作出了贡献。


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希迪智驾)技术总监  李大林

物流配送是21世纪的“热流”,它与无人驾驶碰撞能产生多少火花?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希迪智驾)技术总监李大林给出了这样一份答卷。李大林介绍,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能落地的智能驾驶商用车及关联技术产品,目标是做干线物流,实现仓到仓、码头到码头的物流自动化转变。公司2018年就已经实现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的常态化运行,2019年开始聚焦矿区、园区这两大低速场景,近期成功落地了10多个场景项目。

李大林特别提到,融合无人驾驶技术的干线物流可适用的场景还有很多,目前受政策法规及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少产品局限于内部的研发测试,没有正式商业化落地。但公司有清晰的市场目标,所以一直牢牢抓着研发主线不松懈,确保未来政策环境放开后,产品能在干线物流这一领域无缝过渡、快速应用。


三一海洋重工副院长  王宏明

针对港口场景,三一海洋重工副院长王宏明总结了无人驾驶应用的“431”理念:“4”指无人驾驶技术重在解决岗位的“4D”问题,即“Dirty(肮脏)、Dull(枯燥)、Dangerous(危险)、Dear(高价)”;“3”指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封闭、半封闭场所具有“三低”特点,即速度低、场景变化频次低、自由度低;“1”指无人驾驶产品从技术端到商业端需要实现“一高”,即高附加值。

目前智慧港口的建设,实现了以无人集卡为主的运输作业模式的转变。今年1月,三一海洋重工签署了在深圳妈湾的18台无人集卡合作项目,是国内第一个拿到该港湾商业化运营的合同的厂家。王宏明表示,除了无人集卡,港口还有很多可以用智能科技去代替人工解决的岗位问题,不仅是三一海洋重工,领域相关的企业都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带动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积极作为。

综合来看,多数企业都认同,进军无人驾驶场景要先顾全赛道大局思发展方向,再聚焦产品技术提应用品质,激起无人驾驶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技术与市场相互支持的背后,我们也看到目前需求和技术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仓擎智能CTO  梁治

仓擎智能CTO梁治认为,无人驾驶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迅速发展起来,未来可期、前景可观,但影响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往往在于客户预期远高出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某些广告宣传后,客户理想化产品能取得的效果,现有技术出来的却是另一个情况。

梁治表示,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技术水平向着客户预期在靠近,但技术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无人驾驶是智能化到无人化的渐进式推动,我们需要市场,也需要社会对新的技术有一个容许适应期。


一清创新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詹培勋

除此之外,一清创新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詹培勋提出,成本也是限制产品快速落地的一个原因。无人驾驶打通从低速到中速再到高速的整体应用方案,面临元器件性价比的问题,如果将来在路测设备、B2S、公开开源的高精地图、V2X等方面有更大支持,传感器使用减少也能降低成本。詹培勋认为,无人车是用来补充生产力,不只是取代人,当成本降下来,未来三年无人车在封闭场所的应用会迎来爆发性增长。

梁治也表示,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可以降成本,企业针对特定的场景,在传感器的配置、计算单元控制器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产品适配,个性化打造应用场景也可以在单个产品上实现成本优化。

商业模式重在实现发展期待

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几位行业精英分享了各自企业运营取得的成绩,总的来说就是要考虑客户需要什么,了解客户对无人驾驶的接受程度在哪,企业找准利益平衡点,最主要是关注自身的问题,能够实现发展期待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车综合成本肯定会降下来,驶向更广阔的市场蓝海。


2020年中国各场景下无人驾驶技术渗透与保有测试量

据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统计,2020年中国各场景下无人驾驶技术渗透与保有测试量已近5000台,近五年都是低速无人车的快速发展期。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发起人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所长  李进科

作为国内首家低速场景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综合性服务平台——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的发起人,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所长李进科表示,联盟目前已聚集产业链160多家企业,从可落地的场景开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共赢的无人驾驶生态圈。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