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开启矿山开采的智能时代

时间:2021-07-13

来源:中国建材报

0

导语:近年来,采矿业环境制约趋紧、要素成本上升,通常情况下,矿业公司每年需要支付数百亿元人民币运输矿石和材料,有些矿区一年仅运输车队司机的人员成本就高达千万元。

当人们还在讨论无人驾驶汽车何时能够真正落地时,无人驾驶的矿山卡车已经在聚光灯之外,默默无闻的解决行业痛点了。

沙尘碎石、机器轰鸣,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矿山车司机每天要操作着一台庞然大物,在深坑和土堆之间来回往返,面临着多重风险,滚石、塌陷更是矿石开采最大的威胁。

如果矿山有了无人驾驶矿山车,从前那些戴着安全帽、在尘土飞扬中挥汗如雨的驾驶员们,便可以坐在空调房里通过电脑操控无人驾驶矿山车们有序作业,如此一来,矿业公司不仅节省了高昂的人工费用,更是将驾驶人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近年来,采矿业环境制约趋紧、要素成本上升,通常情况下,矿业公司每年需要支付数百亿元人民币运输矿石和材料,有些矿区一年仅运输车队司机的人员成本就高达千万元。无人驾驶矿山车的实现需求迫在眉睫,这或许就是无人矿山车的关注度与资金支撑远不如无人驾驶汽车,但却在角落里茁壮成长的原因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是一次对生产与技术颠覆式的创新突破。近日,来自全球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自动驾驶卡车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至今已在布鲁库图矿区运输超过一亿吨矿石,累计行驶180万公里,行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46圈,每辆运力达到240吨。通过计算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雷达和人工智能操控,自动驾驶卡车高效地往返于开采区与卸货区之间。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因自动驾驶卡车导致的安全事故。

尽管我国矿用无人驾驶技术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人才和技术储备足、成本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起点高,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矿山数字化转型升级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9年,洛钼集团携手华为、联合河南移动打造国内首个5G智慧无人矿区,节约成本20%;2020年,宝钢集团开创了国内冶金露天矿山多台矿车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混编运行的先河,装料、运输、卸料全程无需人工操作;阳煤集团与中国移动、华为联手打造的全国首座5G智慧煤矿正式落成。随着“5G+工业互联网”在采矿业的应用广泛,无人驾驶矿山卡车在多个行业遍地开花。

毫无疑问,建材行业推进智慧矿山势在必行。目前,海螺集团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智能化装备联合研发中心”,围绕海博无人驾驶算法开发、车队运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研发;海螺水泥下属海博智能科技公司与华为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利用海螺水泥矿山运营开采及智能驾驶软件技术优势和华为“端-边-云”整体技术实力,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已联合中国电信,将5G与无人驾驶深度融合,以实现矿区车辆的智能网联。

甘肃建投建材集团与中国移动甘肃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签订5G智慧矿山战略合作协议,以5G通讯信息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平台、边缘计算等技术应用为载体,共同打造全国砂石行业首个5G智慧矿山。

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依托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矿业也从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型,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型。使用自动驾驶卡车不仅提高了矿区生产力,自动驾驶卡车油耗更低,因此碳排放更少。

在国内,无人驾驶矿山车是最近两三年才出现的新物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家的矿山上(以铁矿为主),则早已经形成了商业化。在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背景下,国内的科技巨头纷纷与矿企达成战略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矿用车无人驾驶在露天矿区落地。

在政策层面,以煤矿行业为例,去年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到2025年,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21世纪的矿业,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智能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矿山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矿山生产模式不断更新,采矿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与开采环境数字化、技术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生产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智能化成为矿山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国矿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场矿业大变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是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