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争相布局,政策倡导下的无人驾驶技术未来可期!

时间:2021-02-22

来源:

0

导语: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已有产品,但还没有达到量产的级别,是一个还没有完全的打开的商业金矿。

|园区无人驾驶编辑部

摘要:科技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只会一次次让科幻的技术成果变为现实,进而走进人们的生活。曾几何时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概念,现在已经走出屏幕走到现实中来。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已有产品,但还没有达到量产的级别,是一个还没有完全的打开的商业金矿。

近年来,汽车与人工智能的契合愈加完善,无人驾驶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的便利更加显著。但同时人们对无人驾驶的未来仍存担忧,其市场化的路上仍面临着多数问题,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等,还有许多需要攻克的难题,而能否被大众接受,替代现有的汽车,答案仍需探索。

国家高度重视无人驾驶的发展,加速利好政策的落地发展

国家的法律政策环境决定了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无人驾驶汽车要想真正的实现产业化落地,除了高端软硬件等技术层面的壁垒外,法律的制定和政府的监管措施也是必须要突破的壁垒。只有法律层面上确定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地位和相应法律责任后,后续的市场化才能继续进行。从目前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看,我国大部分的官方文件将无人驾驶汽车称为“智能网联汽车”,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文件中可知。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改变道路交通的主要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政策法规正在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中。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对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进行了任务安排、战略布局,并提出了保障措施;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是站在智能汽车的宏观层面对产业内的细分领域提出规划,规划更专,规格更高。表1为2018年智能汽车相关政策。

表1 2018年智能汽车相关政策

微信图片_20210222101532


国内车企加速无人驾驶的布局,目前已基本具备L3级别能力

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新一代互联网的终端,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已经跳出了一个传统车企的范围。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对科技的需求,可谓是巨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全国整个车企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纷纷杀入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传统车企主张循序渐进,由辅助驾驶升级到自动驾驶,目前已经具备L3级别能力,并开始研发L4级别,开始装配ADAS产品。如一汽、广汽、北汽、长城等陆续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积极展开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

表2 截止2019年中国主要车企自动驾驶发展规划

微信图片_20210222101541


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价值较高,未来的发展极具潜力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到二十年无人驾驶汽车将逐步替代人类简单的体力劳动,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对传统传统经济社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人驾驶汽车将感知、控制、决策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改变了传统汽车的控制方式,解决了汽车社会面临的交通安全、污染排放、能源消耗和道路拥挤等问题,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微信图片_20210222101545


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智慧出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智慧中国、数字中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新一代汽车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虽然目前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还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行,但在封闭园区内由于其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已经基本替代传统车辆模式。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不断深入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性能将会更加完善,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也将会遵循着低速到高速、封闭到开放的路线逐步迈开。

结语

无人驾驶通过改变人与车、人与道路、车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车联网,汽车可以进行雷达探测并收集来自道路状况的反馈,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驾驶员一起面对复杂的路况。无人驾驶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汽车的控制方式,对于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通行效率有了较大保障。相信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不是梦。

 

1612510531(1)_看图王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