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团队实现港口完全无人驾驶卡车技术研发应用重要突破

时间:2020-11-19

来源:澎湃新闻

0

导语:近日记者获悉,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和他率领的主线科技团队取得无人驾驶卡车技术研发的重要突破,率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卡车常态化运营,代表着中国自主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日记者获悉,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和他率领的主线科技团队取得无人驾驶卡车技术研发的重要突破,率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卡车常态化运营,代表着中国自主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团队在天津港部署的无人集装箱卡车车队已经率先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实船作业,不需配备安全员进行人工监督或接管。

  据了解,李德毅院士团队于2018年便开始与天津港合作开展无人驾驶卡车的研发与应用,并于今年1月率先在天津港落地开展25台无人驾驶卡车的集群式整船作业运营。同时,无人驾驶卡车的模式也成功复制应用到了宁波舟山港、深圳妈湾港等港口枢纽,目前,团队在宁波舟山港也已实现13台无人驾驶卡车的规模化复制落地。

  此次完全无人驾驶卡车的常态化运营,破解了无人驾驶技术大规模落地的“卡脖子”难题。据了解,为了确保无人驾驶车辆在真实场景中的测试运营安全,在驾驶座配置一名安全员进行监督接管成为了守护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却也卡住了商业化、产业化的可能,“高成本、低效率”的市场痛点依然无法攻破。因此,“拿掉安全员”也被视为无人驾驶技术走出实验室,达到可商用阶段的关键标志,是当下全球自动驾驶产业争先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要把一个人类“老司机”从车上拿下,换上一个AI版“老司机”,并且还要比人类驾驶员更稳当、更高效,这个实现难度不可谓不大。打造一辆完全无人驾驶卡车,首先就得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要有先进的AI算法、开放可靠的车辆平台与高度集成的无人驾驶软硬件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其次要经得起场景的考验,必须要适应不同港口码头的各种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真实环境;最后要能高效地完成“KPI”,与港口水平运输的高标准化、高自动化的作业工艺深度融合,实现高精准地实船作业,可以说这工作要求比对人类“老司机”的要求还要高。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在港口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李德毅院士说:“纯技术的研发道路是无止境的,遇到的困难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率先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无人驾驶既能脚踏实地,在一些场景中创造应用价值,同时又能仰望星空,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我们认为这个平衡点就是港口无人驾驶,港口作业具有场景封闭、任务重复性高、意外因素少的特点,在港口环境中落实应用无人驾驶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减少运输费用,提升港口吞吐量,为务实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谋定后动,躬身入局。李德毅院士携弟子张天雷博士,后者也为主线科技CEO,从最真实刚需的港口应用场景切入,在天津港集团和集装箱码头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多方集中力量进行完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与系统迭代设计,并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算法领先、功能完整、安全冗余的L4级无人驾驶软硬件系统。

  该系统通过融合先进的智能感知、定位与控制算法,搭载使用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设备以及功能全备、算力强劲的硬件平台,并与北斗卫星定位、5G通信、远程监控及车队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前沿技术集成应用,让无人驾驶卡车达到了可真正完全无人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水准。其中,基于5G网络通信环境与V2X技术的应用,使得无人驾驶卡车在车端、路端的协同感知能力不断加强,实现了与港区生产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提升了行驶安全与作业效率。同时,基于5G网络低延时、高带宽的特性,院士团队还加入了云端计算和远程监控服务,可实现系统的实时优化、智能调度管控和远程遥控驾驶,为无人驾驶卡车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多维保障。

  在港口真实业务场景中的大量持续性测试运营,让李德毅院士团队收获了海量的作业数据。一方面,这些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回流-分析-优化-验证”形成迭代闭环,驱动无人驾驶系统和AI算法的不断完善、升级;另一方面,基于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车队运维管理,提高了港口物流枢纽的全局作业效率。如今,李德毅院士团队打造的无人驾驶卡车已成为智慧港口建设的标杆案例,尤其是为众多传统港口码头向智慧港口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无人驾驶卡车的应用不仅无需场地改造即可快速实现高度自动化、无人化,同时也将极大地帮助港口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安全。

  在展望未来企业发展时,张天雷表示:“解决了完全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攻关,下一步就是多场景规模化推广。我们以港口等物流枢纽作为节点,高速公路为线,然后用无人驾驶卡车技术串点连线,全方位赋能我国的智慧物流建设。”同时他也提到,“作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被托举人,该项目对我开展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给予了很多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科创报国的决心。当前,我们的项目还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天津滨海新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得到了更多的培育扶持和传播推广。未来,我们将积极实践更多物流运输场景,加快应用无人驾驶技术,为更多产业数字化赋能。”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