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动驾驶具备眼脑功能,将深度影响新车市
与人类驾驶汽车类似,自动驾驶汽车通过车眼即环境感知系统、车脑即行为决策系统、车手脚即运动控制系统来实现行驶,这三大系统奠定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基础。环境感知系统,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搜集汽车周边信息,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而作为自动驾驶大脑的行为决策系统,则扮演着“副驾驶”的角色,在知晓车辆周边信息基础上,对行为预测并规划驾驶路线。相对于感知、决策,现阶段的运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刹车、自动转向、自动泊车、自动跟车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辅助性自动驾驶功能。如今这些自动驾驶功能已从技术研究阶段演进至产品落地阶段,不少汽车制造商们在这个领域成果斐然,奥迪、宝马、沃尔沃、特斯拉、ARCFOX等新老品牌旗下的具备L2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已陆续推出。
7月12日,“全球首款搭载华为5G技术的车型”比亚迪汉上市;此前,“全球首款5G车”广汽新能源埃安V已于6月16日上市;正在预售的北汽新能源ARCFOXα-T,据称是“全球首款商业搭载5G技术”的车型;8月上市的荣威MARVEL-R,自定义为“全球首款整舱交互5G量产车”。此外,东南DX7星跃除搭载1.5TGDI缸内直喷发动机,也标配了智能驾驶功能。8月,华为公司又新增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包括“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实际上,对自动驾驶汽车来说,量产是非常核心的目标。如今,很多企业意识到,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瞄准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一领域,有可能为实现自动驾驶乘用车的量产铺路。因此,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发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汽车自动驾驶激活出行市场,商业化开启规则制定
面对诱人的自动驾驶出行市场,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共享出行平台都在争夺。核心“玩家”分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国际上有通用、丰田等汽车厂商,国内有上汽为首的7家本土品牌,同时还产生了特斯拉、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第二阵营是BAT为首的科技公司;第三阵营是共享出行平台。据专业机构预测,至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乘客总里程)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专家表示,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其实是一个整合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不能仅仅依靠汽车,要实现L4或者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肯定需要整个道路交通环境的智能化革命,目前我国在5G、车路协同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将成为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推动力。
据了解,近日一份《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规范与安全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已经立项,滴滴、百度、博世、北汽、腾讯、初速度等国内企业、相关监管部门、专家及政策研究机构等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商讨。本次标准就自动驾驶车辆运营标准的框架和提纲,以及测试车辆管理规范、保障性管理规范、测试中心风险分析与预案以及载人运营等标准内容展开讨论。国内率先开始自动驾驶项目的是百度 Apollo,并在多地取得测试牌照与载人牌照。6月,高德与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达成合作,面向广州市民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服务。国内目前还只允许在有安全员情况下的特定路段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但未来推进步伐将会随着各家竞争技术创新而加速。
我省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试点满一年,汽车企业出行平台聚力自动驾驶
国内某自动驾驶公司负责人认为,汽车自动驾驶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人工智能的技术;二是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燃料即数据;三是边界。汽车自动驾驶能做到多大范围,即是依靠网络,将三个因素加在一起。目前出行平台的自动驾驶服务,所搭建的是以AI为中心的自动驾驶架构,这里面包括线上的全栈模块,感知、定位、预测所有部分,包括支持模块、仿真系统、高精度地图,还有资质等。在自动驾驶数据方面,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前80%、90%的场景数据,出行平台将经营地图、安全地图,以及技术能力和路况等信息进行组合,将自动驾驶车辆和普通车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营服务,借助人类网络和机器的智能融合。而汽车生产企业则是从车辆的硬件和车载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出发,正向开发汽车自动驾驶的系统平台。
近日,经过一年的试点,南昌小蓝经开区已实现车企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企业的合作,引入环境感知、车载操作系统,开启研发具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纯电智能汽车。据了解,2019年7月南昌市政府制定的《南昌市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以做大做强整车制造与研发为主线,以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支撑,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南昌市布局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试点,以ADAS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互联终端等为重点,发展感知系统(光学摄像头和部件、车载雷达)、电子集成控制装置(ACC、AEB等)、电子执行装置(制动、转向和油门控制器等)、车载定位导航等硬件,及检测和识别方法、人机交互等软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体系建设,支持整车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业深度合作,引进环境感知、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导航等核心技术,研发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