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位置、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行驶。
简单理解就是
能够部分或全面代替驾驶员进行驾驶的一种智能车。
而这种智能车,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而我国的无人驾驶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比国外稍晚一点,目前国内的无人驾驶整体来说也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正因为是起步阶段,又是未来趋势,更符合国人“讲故事”、“炒题材”乃至“挖掘第一批吃螃蟹者”的投资风格。
再者,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超过5000亿美元(合约人民币3.5万亿)。
如此诱人的空间,难怪国内多家企业都纷纷提前布局。
目前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有所布局的企业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车企或汽车零部件厂商,包括通用汽车、宝马、奥迪等国外厂商以及中国一汽、东风汽车、江淮汽车、长安汽车等国内先行者;
第二类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即谷歌、苹果、优步、百度、滴滴、腾讯和华为等等。而这两类企业本身就拥有雄厚财力支撑它们做科研或搞无人驾驶的测试;
第三类则是得到大量风投资金追捧的创业型科技公司,例如国内近年新兴的文远知行、小鹏汽车、小马智行等。
上述这三大类企业都借助自身的产业或技术优势,正大力对无人驾驶进行研发和测试。
目前,已经发展到“持牌”上路测试,甚至商用化阶段。当然这里说的“持牌上路”是指在一些指定路段。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愿意,你在试运行阶段都可以享用无人驾驶的轿车、出租车......只能咏叹一句“这个社会发展真的太快了”。
而看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无论是正在涉足研发无人车的企业,还是率先取得路测牌照、远程测试许可,甚至商用牌照的上市公司,都可谓走在了行业前沿,期待它们更快速的突破,也祝愿它们播种后能成为行业丰收者。
毕竟,好像BAT巨头-百度这样获得T4级别牌照,就已经意味着国内的无人驾驶完全具备了复杂的城市道路自动驾驶能力,离大众普及又狠狠拉进了一步。
你可能会说:
这三大类无人驾驶公司在A股登陆的很少,只有少量的传统车企,投资机会在哪?
不着急,容我们继续分析。
其实,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业界一般都把无人驾驶分为五个标准。
由低到高分别是:
L1部分驾驶辅助;
L2组合驾驶辅助;
L3半自动驾驶;
L4高度自动驾驶;
L5完全自动驾驶。
不过,因为大量的风投资金涌入了下游企业,特别是L4/L5整车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导致现在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暴涨。而许多上游部件以及核心模块却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未来,更多的注意力或许会放到
无人驾驶的上游,
即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前端——三大核心系统、一个平台以及一套总成系统,所以,产业链的这个前端相信会更受益。
所谓的三大系统是指感知、控制和执行系统。
首先,感知系统主要包括摄像头、雷达和定位仪等传感设备。
摄像头角度,
是我们的老牌龙头欧菲光领地。
雷达角度,
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目前毫米波雷达比较成熟,但主要依赖国外。而激光雷达尚未放量,相信会是未来的主流方案,相关上市公司不妨关注巨星科技、中海达、万集科技等。
然后是控制系统,
构成部分是以芯片、算法和软件为主。当下国内无人驾驶的算法及芯片设计,多为初创公司,有所涉及的上市标的有美国的英伟达、A股的东软集团、全志科技等。
最后一个是执行系统,
沾边的企业有拓普集团、亚太股份、万安科技、浙江世宝、华域汽车,也可关注。
至于车联网平台,
作为无人驾驶的重要支撑,主要是用来帮助实现高精度地图和实时路况信息的更新,以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协同感知的。
相关概念如东软集团、北斗星通、四维图形、华阳集团,待这一轮疯牛回调后,同样不妨跟踪。
关于“无人驾驶”更多的标的或细节,直接附图看吧。只要基本面、技术形态乃至消息面都符合“三维一体”,就是最佳标的。
总而言之,无人驾驶技术众多,产业链链长,连带效应明显,国内空间巨大。多家上市公司也早就布局,不过现在更多的还处于“故事阶段”和资金扎堆的下游企业。
未来,上游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智能驾驶整车龙头都将更受益。
说在最后:过去,我们曾经从人工收割,进步到机械收割,现在又发展到无人驾驶农机收割。看来,一个全新的汽车时代真的要来了。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