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网约车上路,无人驾驶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

时间:2020-07-20

来源:快资讯

0

导语:近来上海不少区域分别推出了不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无人驾驶网约车也开始尝试上路运营,无人驾驶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下雨、汛期等是否会对无人驾驶带来影响?无人驾驶更广泛应用还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专家如何回答。

   近来上海不少区域分别推出了不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无人驾驶网约车也开始尝试上路运营,无人驾驶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下雨、汛期等是否会对无人驾驶带来影响?无人驾驶更广泛应用还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专家如何回答。
timg (1)

  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意味着什么?

  无人网约车开放道路测试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往商业化运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民用场景中的应用。相关企业可以在原有测试基础上,加强测试智能算法、远程驾驶、车路协同等功能,并进行载人运营,从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无人网约车在开放道路上的试运营也有助于无人车监管技术的发展。

  L4 级别是什么含意 ?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L5共六个等级。L0代表传统人类驾驶,L1-L5分别为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简而言之,L1-L3为驾驶辅助模式,在不同条件下需要驾驶员接管汽车;L4-L5为自动驾驶模式,汽车的感知、决策、控制与执行都由系统来完成。具体如下表所示。

  5G对自动驾驶为何至关重要?

  自动驾驶的单车智能,由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本地传感系统,实现“眼观六路”。但是道路环境异常复杂,雷达、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本地传感系统受限于视距、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100%安全性。自动驾驶需要弥补本地传感器所欠缺的感知能力,这里就要用到V2X技术,也称车路协同技术。我们可以把V2X视为一种无线传感器系统的解决方案,它允许车辆通过通信信道彼此共享信息,它可以检测隐藏的威胁,扩大自动驾驶感知范围,能预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效率和舒适性。即自动驾驶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2-0.5s,“耳听八方”的时间要快,可靠性要更高,这是5G网络的特点,提供低时延高可靠的服务。

  目前配备一个安全员的作用有哪些?

  这里所说的安全员,是在自动驾驶车运行上路时坐在副驾驶位的,主要负责安全提醒和监督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的职责具体有两点:负责在日常测试或运营中,监视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状态时的安全状态,并能够在路况或车况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人工介入,另外,还会监督坐在驾驶位的驾驶员的操作是否正确(包括驾驶姿势和状态等)。在掌握自动驾驶汽车状态的同时,他们还会记录及反馈测试中的问题,在工程师需要时协助完成测试、运营维修等工作。

  下雨、汛期等是否会对无人驾驶带来更多影响?

  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汽车还不能保证在恶劣的雨中长时间安全运行。而下雨、汛期无疑会对无人驾驶带来更多影响,具体来说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感器:比如下雨的时候,相机就无法正常使用了。由于雨水附着,镜头会变得模糊不清,图像可能会被扭曲;因此,人工智能算法就需要特别的去处理这些不清晰或出现其他问题的图像。另外雨滴还可能对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一个关键传感器件---激光雷达造成影响。虽然雨滴是很小的,但可以非常有效的反射,因此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读数。

  2) 车控策略:被雨水打湿的路面会变得很滑,这意味着汽车轮胎的抓地力会减弱。车载智能算法需要能够意识到道路是湿的,并决定如何平稳地转弯,或者如何最好地从静止状态继续移动等等。如果智能算法试图像在干燥的表面那样加速,那么轮子将会旋转,或者汽车会打滑,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自动驾驶汽车及其乘坐者(以及其他车辆、行人等)陷入危险处境。除此之外,还要保持在路中间或最高处行驶,选择路面积水少的路线进行行驶等。

  车路协同是怎样的概念?

  车路协同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并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车路协同的技术内涵有三点,一是强调人-车-路系统协同,二是强调区域大规模联网联控,三是强调利用多模式交通网络与信息交互。

  目前实现无人驾驶的成本有多高?

  大体上实现L4自动驾驶的硬件设备一般包含:6~12台摄像头、3~12台毫米波雷达、5台以内的激光雷达以及1~2台GNSS/IMU和1~2台计算平台(不同方案会选择不同侧重的传感器)。当前一整套L4级自动驾驶系统硬件成本还比较昂贵,整体基本在50万元左右甚至更高。

  无人驾驶更广泛应用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1)智能化水平和安全、可靠性能

  2)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智慧道路基础设施),车路协同技术

  3)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网络协作平台、高精地图等

  4)法律法规完善,事故定责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