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频繁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如今已在中国多座城市的街道上悄然运行。
6月23日,广州市首批20辆自动驾驶网约车在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中心区等地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广州网约车市场正式进入自动驾驶轨道。不完全梳理发现,上海、北京、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已制定相关规划,甚至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路试,全国多个城市加速迈入无人驾驶时代。
技术尚在起步阶段
与人们对无人驾驶的一般认识不同,现阶段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尚未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无人驾驶车辆示范应用的第一阶段,每辆车将配备安全人员。以广州为例,此次广州投入运营的每辆自动驾驶网约车都将配备一名安全员,一般情况下安全员不会干涉车辆的自动驾驶,甚至全程不会与乘客进行任何交流。如遇突发情况,可随时切换为手动操作模式,以保障乘客乘车安全。
与传统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技术也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阶段仅能在示范区内道路运行,且不能随意“招手停”。根据长沙此前投放的1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信息,目前开放的打车范围约130平方公里,行车路线主要在长沙梅溪湖开放道路,后期或将持续拓宽至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全部道路。无人驾驶出租车不能随意切换路线,必须要在乘客指定的站点下车,而且不支持中途更换位置。
目前,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在广州、长沙等多个城市的指定区域提供了此类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价格方面,在广州黄浦区乘坐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起步价是7.2元,而普通出租车费用是12元。据一名负责该类车辆开发及运营的业内人士介绍,初期乘坐此类车辆的费用与普通网约车大致持平。不过,未来车辆或将支持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独立运行,人工成本会随之大大降低,打车费预计会更低。
规模化落地加速
在新基建成为新一轮政策风口的背景下,国内智能交通产业尤其是自动驾驶车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2020年初以来,中国有融资信息的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达到了30多家,融资金额高达数百亿元。今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全国范围内,多座城市正加速布局无人驾驶新赛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上海、北京、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均已制定无人驾驶的相关政策规划,部分项目已在落地阶段。
例如,北京顺义区于去年9月编制完成了《顺义区车联网示范区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顺义区将规划1200亩无人驾驶封闭测试场,建设覆盖高速、桥梁、隧道等完备的道路体系,以及街道、标识、信号灯等丰富的城市模拟系统,共计150多种测试单元。
广州也在加速推动无人驾驶应用上进展不断。2018年12月,广州就曾印发《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广州开展道路测试工作并予规范管理。2019年12月,广州出租车公司与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共同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并于黄埔区和广州开发区试运行,成为去年9月长沙推出无人驾驶之后国内第二座试点自动驾驶的城市。
就现有的运营模式来看,无人驾驶汽车的实地运行一般要通过相关汽车公司与当地政府、出行平台等达成合作。然而,无人驾驶的产业化落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软件技术、硬件设施、政策环境、商业开发等一系列环节共同发力。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指出,目前多地开展了道路测试,但大多是封闭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测试还比较少,需要加快推动,相关交通法规和标准体系等都需要加快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