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形态与普及领域预测:B端也许才是核心

时间:2020-05-24

来源:汽车科学岛

0

导语:现阶段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原因为现行法律法规并不允许此类车辆上路行驶,只有《维也纳道路公约》中的极少数缔约国认可这种车辆的合法性;国内因汽车保有量巨大且路况相对复杂,所以所有标榜为“无人驾驶”的机动车都是普通形态。

   现阶段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原因为现行法律法规并不允许此类车辆上路行驶,只有《维也纳道路公约》中的极少数缔约国认可这种车辆的合法性;国内因汽车保有量巨大且路况相对复杂,所以所有标榜为“无人驾驶”的机动车都是普通形态。车辆在测试阶段一定会配备驾驶员与安全员,汽车的传统操控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

  问题概述

  无人驾驶汽车也许在10年或20年后可能真正普及,但存在的概念与运行的方式可能会超出很多汽车爱好者的想象。在C端普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概率仍旧不高,因为系统鲁棒性(robust)以及硬件稳定性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各类型传感器与车辆控制系统的适用场景是有限制的。

  知识点1:鲁棒性指程序运行时出现「BUG」的可能性,可以说以现有科技等级绝对做不到100%的零错误。那么以「吨」为计量单位的汽车一旦失控,在公共道路上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知识点2:硬件的故障概率是非常高的,量产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计算得出的故障率;比如某些控制模块的故障率是“1/100000”,那么每十万台使用这一模块的各个品牌的汽车就会有一台不知何时会失控。普通汽车的电控程序与智能汽车的传感器,总数量可以高达数百个;那么量产汽车的实际故障率到底会有多高呢?一旦车辆因为概率故障失控,道路秩序又会如何,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

  知识点3: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准无人驾驶)的汽车早已量产,但是定义的最高等级也只是「L2级」,适用场景仅限于封闭的高速公路或高架路桥。而且在特殊的天气中是不能使用L2级驾驶的,因为传感器的错误识别率会很高,在能见度低的天气中不论毫米波雷达还是激光雷达都很容易误判。其次以ESP系统为基础的诸多衍生功能不能在湿滑路面使用,其中影响自动驾驶普及的是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以及自动加减速等,这就决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并不能“全时自动驾驶”。

  预测未来

  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能够在两个领域普及,均为「B端_business」。

  共享汽车&营运车辆

  曾经预测过未来的汽车领域C端会被B端取代,原因为汽车设计与性能的趋于一致,没有特殊的亮点则会失去对用户的吸引力。其次共享汽车的智能化实现物联网与用户信息的整理与划分也是重点,因为用车成本更低的共享汽车可以为每位用户,实现快速高效的「个人性操作与信息定制」,使用这些共享汽车会与用私家车的体验相同。

  共享汽车一定会以电驱形态普及,电动汽车想要实现超高续航,以及便于用户快捷的取车。其运行方式还会实现替代巡游出租车,指在专用无线充电道路上不断运行,网络叫车可以随时找到车辆。至此无人驾驶汽车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了,首先专用车道加共享汽车可以实现后台管理,车辆故障可以遥控操作并且切断动力源(网络安全问题同时解决);其次用车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吸引用户,毕竟汽车到时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营运货车可能会是早于共享汽车实现无人驾驶的车型,因为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会是巨大的推动力。而电驱货车需要的架空接触网的建设成本反而低于无线充电道路,所以普及这种车型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一旦此类道路出现,货车以后台管控、主要时间自动驾驶的方式运营,运输成本是不是能够倍数级降低了呢?

  总结: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形态可能会是这两种,C端个人用户的车辆应仍以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但驾驶主体必须保留“人”“车”两个模块才可以。至于外观形态可能会多出一些顶置传感器,此类车辆的设计感会更有科技感,只是最终会因特征的基本一致而造成审美疲劳。不过也正如上文所述,未来的汽车会像自行车一样普及,很少会有用户在意设计风格了吧。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