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主品牌偶遇无人驾驶 解读捷途全自动代客泊车技术

时间:2020-04-14

来源:无人驾驶网

0

导语:停车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解决停车问题,车主与车企们都煞费苦心。车主不断提升自己在各种狭窄道路的停车水平,车企则将目光投向了代客泊车这一技术。

   停车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解决停车问题,车主与车企们都煞费苦心。车主不断提升自己在各种狭窄道路的停车水平,车企则将目光投向了代客泊车这一技术。
t0194341511b070d47e.webp

  日前在安徽芜湖,奇瑞演示了基于捷途X95车型的全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在手机上即可召唤车辆,或让车辆自动驶入停车场。

  [·何为代客泊车?·]

  代客泊车其实不算特别新鲜的技术,虽然从原理上来说,这是SAE-第4级完全自动驾驶被应用于日常生活。

  目前最普遍的自动泊车可以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车位探测、路径规划和路径追踪。大多数车辆的自动泊车系统,还需要驾驶员的挂挡、目视识别等介入。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演变,自动泊车系统正向全自动泊车发展,即在系统判定出合适的停车位后,驾驶员无需停留车内,系统完全自动泊车并熄火。

  全自动泊车需要地下停车场、车辆双方的配合。地下停车场通过加装智能基础设施,来指引车辆驶向预先准备的空闲停车位,探测车辆行驶路径以及停车场周围环境,并提供指挥车辆所必要的相关信息。

  车辆需要毫米波雷达进行路径规划后,使用视觉识别摄像头探测停车场内环境与车位线,后依赖车辆的超声波传感器,测量车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收集传感器数据计算出操作流程,同时调整方向盘的转动实现停车入位。

  通过这种技术,汽车能够在车主离开并发出指令后,自行上下停车场坡道,并在场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移动。一旦基础设施传感器探测到了障碍物,车辆会立即刹车。

  [·解读捷途全自动泊车:有限成本的效果最大·]

  据奇瑞智能汽车事业群/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周俊杰介绍,目前,捷途X95自动驾驶试验车已实现在特定场景下手机一键远程启动、自动召车与还车、自动泊车入库、行人避让、车辆避让等全自动泊车功能。在测试场中,笔者体验了捷途X95全自动泊车的演示。

  据悉,捷途 X95试验车搭载的AVP自动驾驶系统配有5个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传感器、5个毫米波雷达、IMU+GPS以及 V2X模块,并搭载车载计算平台进行相关环境感知和决策控制。

  在线控换挡、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发配备,制动单元、电子助力转向、换挡、油门等的软件控制层面做了相应技术调整,从硬件底层方面达到技术要求。

  此外,采用云-车-场协同的解决方案,基于 V2X模块实现室内外一体高精度定位,捷途X95可以实现单车成本低于万元,定位误差小于15cm。

  通过手机APP端召回功能,从指令云调度规划路线发车,辅以智能停车场一体的航向角算法,达到车端与场端的5G对接,配合捷途搭载的软硬件方案,从而实现全自动泊车。

  [·全自动泊车“三步走”·]

  捷途的全自动泊车技术来自于雄狮科技。2014年,奇瑞成立全资子公司“雄狮科技”,作为奇瑞汽车的第七个业务板块,奇瑞认定“雄狮科技”代表了奇瑞汽车对于出行变革的探索。

  雄狮科技搭建了以雄狮品牌为主的“智驾、智云、智造、智赢、智行”五大业务平台,涉及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与共享出行等方面,全自动泊车技术正是来自于“智驾”业务平台。

  在这一技术方向,奇瑞计划实现“三步走”:1.0版本为自动驾驶示范测试,2.0版本为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和测试,3.0版本实现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与测试推广。

  这套算法目前应用在诸如“全自动泊车”等封闭场景内,在未来可以进行B端与C端的双重挖掘,例如共享出行、园区观光车等L4级别商用场景。

  奇瑞智能汽车事业群/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周俊杰介绍,在未来,奇瑞将在捷途X95上测试携带激光雷达等感应器的L4级载人自动驾驶。

  全文总结:在L4级自动驾驶的范畴内,全自动泊车这一功能推进速度相对较快。因为这项技术真实解决了人们的痛点,却又不受软件与硬件的制约,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量产与普及。也许在经年之后,“停车难”、“ 找车位难”会变成过去式,人们的用车生活也会因此大不同。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