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国内大多数无人驾驶场地,广州市选择了位于珠江中的国际生物岛作为试验场地,而这个原名官洲岛的封闭环境也更适合“开放道路行驶”的工况特性。但由于无人驾驶测试的特殊性,现阶段的试验车辆还是有随车人员在驾驶席上进行监控,但也都是拥有相应准驾资格的“司机”人员。熊猫车不载客的内部测试在10月底结束,并于11月初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以下笔者就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这辆无人驾驶的熊猫车进行“实测”。
首先来看车辆外观,熊猫车自然要使用国宝主题装饰,这也是汽车仿生设计最直观的展示。除了经典的黑白配色涂装外,大熊猫更具萌属性的笑脸外观也成为前围的设计元素,此时更适合曲面造型和多变风格的玻璃钢面罩也派上用场。该车在保持常规城市公交“方基调”的同时,以较大的圆角过渡为主要视觉识别特征,例如前围各部件的棱线、圆形前大灯和眼圈轮廓、外凸的“鼻子”,以及头顶的路牌和耳状造型,多种圆润线条共同勾勒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大熊猫”,这也是其造型设计的成功之处。
作为一辆更具科技感的车辆,熊猫车大胆使用了镂空蒙皮,这也是近年来高端城市客车的主要元素之一,不仅可为车内乘客提供更好的采光性能,同时配合封闭性更好、占用空间更小的轨交式塞拉门,也可向公众市民展示更具科技感的车身结构。
熊猫车由于本质还是一辆纯电动城市客车,整车由上海申龙打造,型号SLK6123UBEVN1。储能装置方面,采用宁德时代324.6度磷酸铁锂LFP电池,能量密度137Wh/kg,等速续航里程525公里,以目前的新能源眼光来看,仍属于行业的上等水平。驱动系统方面,采用湖南中车的永磁同步TZ405XSD23直驱电机,峰值功率150kW、3000rpm、2500Nm。根据铭牌可知,这是一辆2018年12月出厂的车辆,而无人驾驶系统则由深兰科技负责匹配,这也是目前行业中比较前卫的一家无人驾驶供应商。现阶段,车载无人驾驶系统要高度依赖车身周围的各种外置感应器,以便对车辆周边情况进行实施探测以及判断,同时三维线路地图的绘制也是重中之重。当然,这更多牵涉人工智能方向,亦是车辆以外的另一个专业领域,笔者在此不多赘述。
登入车厢,我们首先会留意到前门处的与众不同的投币机,根据深兰科技介绍,这是一款安装了“手脉识别系统”的新式投币机,乘客在后台登记个人手脉信息后,便可使用“手脉”先乘车、再付费,相当于使用唯一个人识别特征进行日常消费,具有更快的乘客流动性。在公开测试期间,社会公众只需扫描二维码进行普通登记即可乘车,并不要正式注册手脉信息,至于深兰科技何时将该套信息系统正式上线亦不得而知。
中控台方面,熊猫车也与普通城市客车有所不同。在中控台右侧,内嵌有一块多功能平板式电子屏,不仅可使驾驶席上的监控员实时了解车辆运行状态,还可以利用虚拟按键对喇叭、灯光和车门等功能设施进行操作,网络戏称的“指纹搜集器”其实整合了多个功能,只是电子设备能否及时响应信号,或者达到物理按键的灵敏精度,尚有待观察。
此外,熊猫车也“时髦”地在车内加装了一组电子后视镜,这本是国外重卡行业的高端配置,如今国内客车行业也开始小范围尝试。由于需要车外摄像头的实时配合,天气良好时的成像相对容易,但在雨雪风沙雾霾等恶劣天气下能否正常工作,亦有待验证。
进入乘客区,传统驾驶区后方的一个“巨型”自动售卖机也映入眼帘,据笔者目测至少要“霸占”车厢前部区域的三分之一。其实车载服务装置在广州本已不是新鲜事,几年前中车时代也曾销售过一批带有车载服务机器人的纯电动公交,但这些“人形智能化电子服务员”却下场惨淡,纷纷被移出车厢、给乘客站立区“腾地方”。所以这次熊猫车的自动售卖机前景如何,依然另笔者感到迷惑,毕竟城市客车的用途是载客而不是卖货。当然,这台设备也同样采用前文提到的“手脉”识别进行交易,在此不多费笔墨。
可能是为了突出无人驾驶汽车的科技属性,熊猫车大部分正向座椅都配有个人娱乐终端,有多个栏目可选,以便乘客消磨时光。但据笔者观察,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瓶”,因为在城市公交的短时乘坐特征下用者寥寥。同时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所有座椅都采用软座设计,与普通公交的吹塑座椅相比,更具一些定制公交或商务巴士的气息。
至于无人驾驶的核心,依然能够上路运行的这套智能化系统。笔者实地体验下来可知,熊猫车在车辆起步、加速、斑马线减速以及靠站停车等常规操作时还是比较可靠的,这也说明深蓝科技该套系统能够应付大部分的公交应用场景,但据笔者观察,熊猫车也存在一些BUG有待解决。
例如车辆转向时的线性操控问题,电子转向很难像人工转向,只能采用步进式的操作逻辑,也就是“先转第一下,再转第二下”。再比如系统的误判,可能在正常行驶状态下,车辆突然进行紧急制动,而路面上并没有特殊情况。在很偶尔的几率下,系统在通过路口时会对红绿灯信号判断失误,导致冲红灯的安全事故发生,这其实是不被容忍的重大安全隐患。
另外笔者留意到,深蓝这套系统的“智能化”还远远不够。例如,若前方若有行进车辆挡道,则系统会默认判断这是一个“移动路障”,只有等到前车离开后车辆才会继续前行,而不是人工驾驶时的直接绕行。此时,监控员只能切换到手动驾驶模式,在车辆绕开障碍物后方可重新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这也是目前机器智能化不够带来的人工干预问题。
无人驾驶车辆作为最新的科技风口,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出现种种问题,这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真实写照。其实这也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任何新兴事物都要靠点滴的累积与实践,在各种试错中成长。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能够发展到何种地步,只有依靠时间去揭示这一切,但只要方向和趋势正确,勇于拥抱新兴事物,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进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