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举办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滴滴出行对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大幅提升出行安全,将加快推动自动驾驶载人体验服务落地。对于滴滴而言,此前发生的多起顺风车恶性事件为公司的发展笼罩上阴影,在滴滴顺风车“消失”一年后,如何提升司机运力,提高订单成交率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难题。
据滴滴介绍,在打车软件面世前,出租车司机每天有30%的时间是空车状态;乘客每每挥手摇臂却打不到车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争抢乘车发生冲突的新闻发生。传统出行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信息不通畅,司机无法得知人海茫茫中谁有乘车需求;乘客无法得知前方的岔路口有几辆出租车会拐进自己所在的街道,其中又能否有一辆空车。
以往,空车状态的出租车时常会挤向人流较多的地方,或是车站、酒店,或是其他消费场所;乘客需要打车时,也通常不会在寂静无人的小路上等待,而是尽可能靠近附近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积年累月形成“默契”后,不仅浪费城市交通运力,还容易造成各别路段拥堵。打车软件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司机运力,也让乘客仅需一秒钟就能将乘车信息发送至周边的出租车司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黑车现象,规范化的计价方式也减少了乱收费、宰客等情况的出现。
打车软件的出现降低了出行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但顺风车的安全问题又清退了一批不合格司机运力。从根本上看,打车软件现阶段的贡献主要是优化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换。数据统计显示,现阶段仍有大量城市出行需求未被满足,滴滴订单成交率仅为75%,尚有25%的订单因为没有司机及时接收而取消。
滴滴将司机运力的补充寄希望于自动驾驶车辆,其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在顶部安装有3个激光雷达及7个摄像头,以实现车周360度无死角感知,获得充足的图像数据做视觉感知,顶部两侧还将包括GPS天线,以借助卫星信息实现车辆定位。作为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滴滴目前并不能让其脱离司机使用,路测时需配备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两名工作人员,以监测系统工作情况及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据悉,滴滴即将通过混合派单模式,依托滴滴过去的路况数据积累,结合用户的订单路线,将30辆无人驾驶车辆在上海嘉定地区合理分派。对于滴滴而言,技术、交通大数据与运营优势皆具,有望引领国内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大规模上线,为现有的司机运力提供补充,以解除其受限于订单成交率的部分营收,并通过优质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口碑。
然而,自动驾驶车辆打车服务能否再次改变出行还有待市场验证,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产模式的变化。今年8月,滴滴宣布将自动驾驶团队升级为独立公司,或有该方面的考虑。与对接行业资源,分发订单信息搓合交易的轻资产模式不同,纯粹的无人驾驶车辆需要公司购置新能源汽车或改装现有车辆,无疑使企业经营倾向于重资产模式,增加经营风险。
对于滴滴而言,如何最大化利用司机运力以及避免运营风险才是其考虑的重点,同样是重资产模式的共享汽车行业大势已去,无人驾驶车辆打车服务的未来也不容乐观;若将资产加重的压力转移至现有司机运力,车辆升级换代的成本与风险也会让许多车主选择观望,短期内推行阻力较大。或许,技术必将改变出行,但也可能会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