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真”无人驾驶车上路,秒杀同行

时间:2020-03-02

来源:中国无人驾驶网

0

导语:最近,科技媒体The Verge的一个视频展示了Waymo目前的进展。

最近,科技媒体The Verge的一个视频展示了Waymo目前的进展。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Waymo的车队已经开始提供商业化的接送服务,而在驾驶座上,空转的方向盘没有任何人接管或监控。这让Waymo成为世界第一家将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付诸实践的公司,但这次里程碑式的成功,也许并不能保证这家公司以后的一帆风顺。

 

谷歌“真”无人驾驶车上路,秒杀同行

在视频展示里,Waymo的无人车就如同滴滴一样,乘客在手机上选择出发点和目的地,无人车完成中间的所有过程,在体验中,主持人表示没有任何不适感,车子的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的完成都和真人司机几乎没有区别。

 

Waymo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背后的母公司谷歌无不关系。

谷歌近年全力发展AI,在未来的战略蓝图中,Waymo占有重要的地位,谷歌也一直在为Waymo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供应和支持,即使在这么多年中,Waymo没挣过一分钱。

谷歌除了提供AI技术和人才外,资金的支持也是关键。2018年,Waymo在路上进行测试的车辆达到了600辆,测试总里程突破了1609万公里。

众多的车辆所测试的里程,为深度学习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这除了能训练AI进行基本的判断外(红灯停,绿灯行),还能对许多特殊场景进行判断。(比如突然冲到马路中的狗,比如指挥交通的警察)。

 

说到车本身,支持Waymo进行判断的,少不了它车身上昂贵的传感器。

Waymo的车身上安装了大量的设备,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多个摄像头等等。

 

由于没有汽车那么大的销量,传感器商也始终找不到成本摊销的机会,生产规模和成本远远落后于一些成熟的普通汽车传感器供应商。

比如曾为Waymo提供激光雷达的Velodyne,它的技术虽然在业内被广泛采用,但技术上还是过于复杂,一个传感器就需要复杂的安装和调教工作,导致公司产能严重受限。

精密仪器的另外一个隐患,就是它的可靠性问题,它需要在车上不间断地运作,需要能够抵挡任何天气下的任何温度。还要应对烂路、颠簸等等道路环境。

目前在每天发车前,都需要对整车进行严苛的检查,负责Waymo车厂运营的Ellice Perez表示,“对无人车的检查程序和消耗时间,并不亚于对飞机起飞前的检查。”

Waymo无人车的硬件部分,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都是内部构建的,从凌晨5点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

 

目前Waymo的服务的范围还有限,甚至不能完美覆盖凤凰城,如果进一步扩大运营范围,那么会造成巨大的运营成本压力。

说到成本,也是阻挠Waymo前进之路的最大阻碍。The Verge透露Waymo每辆车的成本至少要40万美元,这个价格在美国已经可以买到一辆跑车。

规模化和成本的问题似乎都没阻挠Waymo的热情和憧憬。

Waymo表示到2020年,要把自动驾驶车队扩大到2万辆,并覆盖亚利桑那州更多的城市。去年5月,Waymo已向克莱斯勒预定了6.2万辆汽车。

 

当众多自动驾驶公司还在进行封闭路测,在大会论坛上讨论高精度地图、法律条款、车规的落实难度,当整个行业在2019年哑火,初创团队在压缩成本寻找融资的时候。只有Waymo实现了突破,再次巩固了自己作为行业第一的位置。

Waymo已经足够成熟,乘坐Waymo的车,人们可以安心地坐在后座睡觉、聊天、玩手机,车子的驾驶非常平稳。在自由度上比自己开车要好太多,而且完全不用担心停车位、汽车保险、维修、加油等琐碎的问题。

如果路上的无人车多起来后,Waymo共享出行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可以减少道路拥堵率和城市污染,缩减人们的出行时间,减少车祸发生概率。

毫无疑问的是,Waymo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未来。在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报中,Waymo的估值已经从700亿美元飙升到1750亿美元,俨然一个独角兽的规模。

但商业落地和产生商业收益是两个概念,目前Waymo完全不能解决规模和成本的问题,按照目前滴滴的商业模式,Waymo的烧钱之路可能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停止。

这也是为什么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辅助驾驶,在短期内更被看好的原因,那些并不那么昂贵的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大规模的量产车上,虽然无法完全接管方向盘,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去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提升行驶安全性。

“我想Waymo目前准备的不错,”Forrester先进技术研究所的副总裁Carlton如是说,“但大规模商用化的成功,和技术以及测试的关系不大,而资本运作的重要程度会更多。”

 

Waymo并不是类似Uber或滴滴的共享出行公司,它是一家技术公司,在共享出行和无人车的商用化上,Waymo都没有什么经验。不过Waymo也可以做技术的出售和授权,比如和Uber、滴滴等公司合作,或直接将技术卖给汽车厂商。

可能性有很多,困难也还有很多,在未来5-10年,自动驾驶的可能性会一一落地,困难也会一个个得到解决,它将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