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福杨晓明:几百家算法企业,算不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环境

时间:2020-02-17

来源:车云网

0

导语:杨晓明没有感觉到自动驾驶受市场的波动,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

在2019年Navigant Research发布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排名榜中,安波福出现在了第四名的位置,紧紧排在老生常谈的谷歌Waymo、通用Cruise、福特汽车之后。

严格来说,这家公司才刚满2岁。

2017年12月5日,2017年12月5日,德尔福拆分其动力总成业务后,以新的公司名称——安波福公司(Aptiv PLC)正式亮相,并宣布聚焦于加速推动主动安全、自动驾驶、提升驾乘体验和互联服务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也就是说,传统汽车零部件商德尔福打算分出相当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动驾驶所需要的软件、算法、汽车架构等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

按照官方说法,在公司最初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四五年时间里,一切还算顺利:

2015年,安波福完成了横跨美国大陆的自动驾驶测试,成为全球率先推出自动驾驶商业化项目的公司;2018年5月,安波福与Lyft公司合作率先推出了自动驾驶商业运营项目,在拉斯维加斯推出了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截止2019年9月,公司提供了超过7万人次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获得了4.95分(满分5分)的乘客满意评分。目前已在拉斯维加斯、波士顿、新加坡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开发项目。顺其自然地,安波福逐渐将触手伸向L4级自动驾驶的研发中。这时团队发现,要想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及其量产,当下的汽车底层架构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了。

安波福杨晓明:几百家算法企业,算不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环境

于是,安波福公司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分享了自家设计理念,同时也与车云菌探讨了未来可行的商业模式及自动驾驶行业前景——

新型供应关系的诞生

Q:请您大概介绍一下安波福新一代底层架构,其目前合作发展到了哪一阶段?

杨晓明:目前传统方式的汽车架构设计已经接近饱和,架构设计必须要走到下一代,革新、改革的局面。

电动车这个方向现在已经证明,特别在中国市场,特斯拉的成功证明了纯电动车就是发展方向。全新架构在电动车上的落地或许应用速度更快一些,因为相对简单一些,没有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等复杂的动力总成模块。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亮相CES 2020现场,已经不再停留在概念的阶段。同时,像这种革新性、革命性的理念和产品,并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现在很多理念已经开始在目前新的项目里推进,开始局部应用,包括目前在一些客户车型中逐步减少模块,逐步向域控制的方向转变。

Q:据我所知,很多厂商都在研究域控制器,安波福的产品大概什么时候落地?

杨晓明:我们在今年CES已经展出了全面的产品,包括域控制器、计算控制中心等等,都已经有产品了。下一步就是用在哪个客户上,我们正在和一些客户讨论,包括传统整车厂和新势力造车企业。新技术与既往产品在设计层面会有一些冲突。新技术有一个特点,它的周期比前些年的传统汽车开发要快很多,所以时间很短。而中国市场也有个特点,本土企业接受新技术、新概念很快,一旦动起来就会很快。

Q:当这个架构量产推行以后,其对芯片及算力的改装会提出哪些要求?

杨晓明:对芯片要求更高,但是芯片目前成本不是问题,因为技术发展非常快,最主要是体系问题。安波福的操控体系是在开放的架构上做,避免了将来没有统一标准带来的困难。所以芯片肯定是在升级,芯片的功能要比以前用的ECU的芯片快得多,大得多,但最主要的是一个开放的运营体系,OS系统。

就当下热议的自动驾驶方案而言,现在有两个大的方向在讨论,其一是把所有的计算能力放在各个传感器和摄像头上,目前有很多车型应用是这样做的。但是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万一设备出问题,维修成本就很大。以传感器为例,现在每个传感器都带芯片,传感器受到碰撞维修成本很高。

而另一个方向是传感器融合的路线,把处理和信息都送到中央区域块和计算中心处理。目前看来这有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方向,但是仍旧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Q:国内外电子电气架构系统有何区别是否存在差异?中国的架构是不是也需要适应本地化标准呢?

杨晓明:电子电气架构不存在地域之分,但中国肯定有它的特殊性。从架构角度考虑,我们不觉得架构方面有大的差别,可能在法律法规的要求层面,各个国家会存在微小的差别。

记者:很多车企进行电子电气架构演变的逻辑是希望向软件层面转型,对于安波福而言,如何平衡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的矛盾?

杨晓明:这不是矛盾,而是新的模式,及其带来的产业链改革。在新产业链的组建过程中,大家必须快速定义,自己到底是在产业链的哪一端,这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安波福是一个系统供应商,我们很多优势在硬件、软件的计算,ECU的很多程序也是我们做的,同时我们也在做软件。

最终OEM软件的用途会和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控制车,他们的软件则更多集中在终端客户的需求:车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应用?他们要把终端客户的体验和客户需求的软件做得非常好,而软件方面带来的利润不可想象。

自动驾驶未来商业模式

Q:目前安波福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运营情况如何?

杨晓明:我们在拉斯维加斯有75辆在运行,完完全全是每一天都在运行,乘客可以通过打车软件叫到安波福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所以是完全商业化运行,不是一个演示,我们已经过了这个阶段。

最近运营的范围还扩展到机场,这对自动驾驶共享汽车运营有非常大的意义,因为以前机场并不是做不了,而是安检对自动驾驶有很多的担心,整个审批过程比较长。 截至去年底已经有7万次乘驾,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自动驾驶的表现也非常顺畅、安全,十个有九个乘客表示会再次选乘我们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前几年业界一直在讨论,自动驾驶的业务模式到底如何拓展。如今国内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你不能永远依靠政府,靠政府资助,这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我们选择跟Lyft合作,希望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国内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比国外还要容易。

现在从业者一窝蜂的研究算法,研究AI,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个成功的业务模式,主机厂应该起什么作用,系统供应商应该起什么作用,软件供应商应该起什么作用。

其次,我们一直在呼吁,政府的法律法规必须跟上,法律法规层面要有所侧重。我感觉国内政府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的反应模式,往往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出台一个特殊的办法,批一块地,开一片地区。像拉斯维加斯则有定项法律支持,州政府的法律顾问定期跟企业碰面开会,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有碰面会,去讨论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目前法律层面搞不清楚的问题,在立法和法律法规上如何进行配套,这一点值得国内学习。否则,纯粹几十家、几百家搞算法,永远算不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环境。

Q:在与Lyft和现代汽车的自动驾驶合作中,安波福探索出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杨晓明:这是两种不同的合作,与Lyft是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合作,在共享出行平台上推出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在未来移动出行业务中占据很大比重,同时,如果达到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如何利用闲置期,都在探索的过程中。

一开始我们比较担心,对于自动驾驶,乘客会怎么看,我们的技术是不是能够给乘客带来好的体验,乘客愿不愿意乘坐一辆由机器控制的车子。如今我们得到了答案,93%客户认为没有问题,而且乘客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在市场模式及未来客户趋势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经验,当然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数据积累,那是无价的。比如在拉斯维加斯,我们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跑到机场,可以跑到任何一个宾馆,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的数据,机器每天都在学习,车子跑得也越来越好,这是技术上的心得。

而与现代汽车则是完全不同的合作方式,我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在产业链发展变化的同时,OEM和我们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跟现代汽车的合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实现自动驾驶等未来出行的目标方向上,一个系统供应商和OEM如何展开合作?除了现在共同出资的合作外,自动驾驶到底用谁的平台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汽车有整车平台,如果测试新的电子电气架构,现代就站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像一张白纸一样为我们创造未来需要的平台。

与现代的合作刚刚开始,双方也在摸索TIER 1和OEM在自动驾驶层面的合作模式,在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到时候谁做什么,而且是要双方互利,并在未来出行市场占领一定地位。这会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合作经验。

行业并非持续遇冷

Q:如今车市环境整体向下,而车企一方面需要压缩成本,一方面又要投入大量资金钻研尚未落地的前瞻技术。您认为在这二者之间应该如何寻找平衡?

杨晓明:中国车市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在增长,然而国外已经经历过多轮周期性的过程,大家都能看到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很多国外企业,包括我们,在2017年底,我们放弃了德尔福品牌,专注智能网联、主动安全等汽车的大脑及神经系统,因为我们已经预见到几年后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前年我们做业务计划的时候,就明确知道中国车市近3000万辆的市场总量是无法持续的,于是开始考虑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证对创新技术长期的7%的投资。

一旦有了前瞻性的规划,就能明确如何整合、如何投资。随后公司把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总成独立上市,换取一大笔现金支撑如今我们做的事,这都是转型的办法。我们不能一味靠市场总量向前走,你必须得知道未来市场中你想站在哪个位置,比如说安波福,就在持续强调“安全、绿色、互联”,围绕公司战略方向做投资并购整合。

Q:过去的2019年中,国内都在说自动驾驶寒冬,您对这个说法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杨晓明: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是有一点寒冬的味道,但是也是按产品分的,比如2018、2019年两年车市总量下降的时候,主动安全系统的销量却大幅增长,有的数字增长了30%,所以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动驾驶受市场的波动,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

前几年大家都是在演示车能不能跑起来,今年我参观CES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是,大家已经开始在解决更深一步的技术问题,包括今年展示的很多算法,激光雷达的展示重点也从技术的先进性,变成了成本等实际落地问题。而有的企业也可能支撑不住了,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方兴未艾行业里肯定有很多的组合和整合发生,但不会一会热一会冷。媒体朋友们可能觉得这个东西比较吸引人,就热炒一下,不吸引人就不再报道了,对企业来说我们不会这样。

Q:您认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还有生存空间吗?他们未来如何与TIER1进行协同?

杨晓明:生存空间肯定有。因为这个市场会变得越来越大,就像中国汽车市场前些年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时,全世界都没有看到过某一个市场能够容纳几百家造车企业,那些能够做自己发明创造的公司肯定是有前途的。当然他们必须得在业务模式上找到一个落地的办法,在这个产业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提供价值,才能持续生存。

那些能够有不停的发明创造公司,同时能够很快在业务模式上定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而且这些初创公司我们接触过很多,也已经有一些明确的合作目标。随着下一代智能汽车架构将把汽车变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也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