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智能驾驶将长期人机共存

时间:2018-12-14

来源:百家号

0

导语:智能驾驶是一个被讨论的很多话题。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都将呈现人机共存的状态,十年内也无法结束这种状态。

        智能驾驶是一个被讨论的很多话题。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都将呈现人机共存的状态,十年内也无法结束这种状态。

        他认为,我们不可能某一天突然把所有的人类驾驶员都禁止开车,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将长期并存,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需要给人类驾驶员更好的提醒,自动驾驶的车也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首先自己本身的Self-contained的能力要强,没有网络也得能搞定。

       目前,开放道路上的智能驾驶方案有两种,一种是驾驶员辅助驾驶,这方面以Mobileye的ADAS系统为代表。另一种是完全自动驾驶,谷歌、特斯拉、百度以及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都在开放道路进行了测试。两种方案各有优势,第一种可以集成在现有的车上,成本的低廉和一些优惠措施,让这种方案得到相对普遍的应用。第二种可以更大程度地解放人类。

        中山大学副教授陈龙表示:“可能未来还是人类没有办法很自由的在道路上来行驶。”他举了“红旗法案”的例子。

       在马车和机动车过渡的时代出现过这样一个方案: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机动车法案》。其中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每小时6.4公里)。

        这部法案后来被人嘲笑为《红旗法案》。但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马车和机动车在路上并行,机动车速度太快马回受到惊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未来人机并行的智能驾驶时代。

        宋继强对此表示:“现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开快,但是不敢开快,怕影响人类驾驶员产生错误的行为。我们自己开120的时候已经很小心,旁边一个车突然180过去了,会吓一跳。因为危险是相对速度,而不是绝对速度。把这个相对速度提升上去,就要求人类驾驶员越来越少才行。”

        但是“人开和机器开这两种情况一定会长期存在,目前没有一个专家说这个东西可以在十年内一下子翻转过去。

        未来,人开车可能会跟今天的赛马一样,变成一种娱乐活动,而非交通方式。陈龙说:“未来人可能在哪里来开车?可能在家里做一个虚拟的场景做驾驶,也可能是像现在我们赛马场一样,人去赛马场骑马,可能有专门的赛车场来开车。”

        从2013年百度开始研发无人驾驶后,现在中国出现很多无人驾驶技术公司。无论出于研究的驱动,还是资本要求回报的需求,落地成为自动驾驶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完全开放场景中,支撑落地的技术、政策、基础建设都还不成熟。但在较强的预设条件下,有望在公开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比如预定好的公交路线,或者特定场景下的卡车作业。

        陈龙同时也是青岛慧拓智能机器公司的CEO,这是公司研究矿山环境下实现自动驾驶。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最先要解决的一定是重脏乱差的行业,为什么选这个行业的原因就是这个。”

        另一方面,这些特定场景对自动驾驶可能有比开放道路更强烈的需求。

        陈龙表示:“矿山里有两种职业病,一种是尘肺病,大家都能理解。另外一种病是胃下垂。基本上90%以上的矿山的工人有胃下垂,因为矿山很颠簸,开大卡车一直在振动,有胃下垂。第二个数字,现在矿上雇佣的司机50%以上都是没有正规执照的,说白了就是非法开车。”基于这些特点,矿山卡车这个行业会有比较强烈的自动驾驶需求。

        在开放道路上,情况则要复杂很多。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媒体开放日,英特尔展示了一个展能交通路口的Demo。通过分析路口交通监控视频,定位并追踪所有车辆和行人,生成交通路口的实时全景地图。过往车辆通过全景地图,可以得到自身传感器盲区的信息,从而提高汽车通过路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11月,英特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未来3到5年里,英特尔将和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同济大学等机构合作,推动自动驾驶规模应用的研究。

        宋继强表示,未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将抓住两个方面,自动驾驶和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方面,在中国有很好的土壤,中国政府差不多是唯一把这几样关键技术(5G、智能城市、AI)一起推也能推得下去的,可以提供提供很多实验场地和政策的辅助,这是很好的机会。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