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礼高速北京段未来将支持自动驾驶

时间:2019-12-29

来源:新浪网

0

导语:今天(12月29日)上午,记者从首发集团获悉,日前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完成交工验收,这也意味京礼高速北京段全线建成。未来,京礼高速北京段还将具备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条件。

   今天(12月29日)上午,记者从首发集团获悉,日前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完成交工验收,这也意味京礼高速北京段全线建成。未来,京礼高速北京段还将具备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条件。
668b-imkzenp4802513

  山区段桥隧比高达95%

  延崇高速(北京段)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京礼高速北京段的一部分。通车后,将完善北京西北部高速公路路网,同时也将成为通往北京2020年高山滑雪世界杯测试赛、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快速通道。工程起点为北京市延庆区大浮坨村西侧,与兴延高速公路相接,终点在市界处与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相接,全长约 33.2 公里,其中平原段15.2公里已于2019年1月1日建成通车。

  记者了解到,此次完工的山区段工程长18公里,共计7座桥梁、5座隧道,桥隧比高达95%,将视延崇高速(河北段)工程进展情况,择机开放交通。目前开通的路段只到国道110辛家堡收费站。

  其中,温泉特大桥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桥梁穿梭于高山峡谷之中,左右两幅长3.0743公里,平均墩高50米左右,最高墩达70米,最大跨径152米,为“北京第一高墩”和“华北第一大跨”。大桥11个主墩均为节点控制工程,均遍布在陡峭的山顶、或半山腰、或道路边悬崖上,同时组织22套(44只)挂篮进行高空悬浇施工,工地现场有32座塔吊同时作业。

  沿线隧道内设置6处唤醒灯带

  今天上午,记者在西羊坊隧道口看到,入口附近设置了“您已进入松山自然保护区,请勿鸣笛”的提醒标志。由于需要穿越松山自然保护区和玉渡山自然保护区,延崇高速山区隧道总开挖长度达27.9公里,包含5座隧道,是全线施工控制难点,首发集团积极推广国内领先的以隧道施工三臂凿岩台车等“八台套”设备为代表的隧道机械化施工体系,采用钢筋数控加工等新工艺,为工程高质量、安全零事故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进入石羊坊隧道后,再开车行驶几分钟后就来到了一处唤醒灯带。首发集团首发建设公司延崇高速项目管理处总工程师杜贺军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缓解司机在隧道内长时间驾驶而产生的疲劳感,通过灯影结合感官刺激,精神集中。

  隧道内设施有唤醒灯带,可缓解司机长时间隧道内驾驶产生的疲劳感。

  记者了解到,延崇高速内共有6条唤醒灯带,对应着春夏秋冬等主题,每条唤醒灯带总长260米,包括两端30米的过渡段。其中,西羊坊隧道内有2处疲劳唤醒灯带,由于毗邻延庆赛区就绘制了秋、冬两个主题。

  记者看到,唤醒灯带以蓝灰色为主色调,通过手工喷涂的方式,绘制出一层层冬季的远山。据介绍,这些唤醒灯带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多次优化,还有专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墙面灯光的色温、亮度也都可以自由调节

  桥梁段将使用防冰融雪沥青

  作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赛场联络通道,京礼高速建设伊始广受社会关注,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绿色公路建设第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和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智慧公路试点项目。

  记者了解到,在绿色高速建设方面,延崇高速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像是节约能源的光伏路灯、回收雨水的桥面径流,此外还应用了不少新材料,在桥梁路段上铺设防冰融冰沥青,可有效防止积雪的产生,保证道路畅通。在隧道,则铺设橡胶沥青,除了更加耐用、抗疲劳外,还能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由于隧道内是封闭环境,车轮和地面摩擦会产生比较大的噪声,使用橡胶沥青能减少驾驶员的不适感。”杜贺军说。

  延崇高速北京段石羊坊隧道内铺设了橡胶沥青,可有效降低噪音。

  京礼高速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智慧高速公路,京礼高速未来将支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杜贺军介绍,在京礼高速,每个路灯杆将安装5G基站,并安装车与路数据交换和定位装置,目前设备正在安装测试过程中。此前,平原段3公里道路已在去年进行了测试,今年将在基础上进行设备的完善和更新。远期京礼高速全线将支持车路协同。

  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一些企业正在延崇高速进行每小时80公里的自动驾驶编组测试。“三辆测试车辆组成一个编组,其中第一辆车有人驾驶,后面的车跟随着第一辆车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模拟真实环境。”杜贺军说。

  记者了解到,所谓车路协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道路上加装一系列设计,使路和车的数据得以实时交换,可以精准告知自动驾驶车辆,前方的路口、岔道、红绿灯、坡道等信息,让车辆可以提前预判、早做准备。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