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梁锋华:自动驾驶商业化还面临着两大挑战

时间:2019-11-20

来源:车云网

0

导语:11月20日-21日,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交通安全产业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所长梁锋华发表了主题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挑战及长安汽车创新实践》的演讲。

11月20日-21日,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交通安全产业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本次峰会以“安全出行 智享未来“为主题,下设新能源汽车安全专场、新技术安全专场以及智慧交通安全专场三大分会场。来自产、学、研等和出行安全相关的企业代表齐聚佛山,共同探讨新四化背景下汽车行业产生的安全新问题。峰会期间,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所长梁锋华发表了主题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挑战及长安汽车创新实践》的演讲。

长安汽车梁锋华:自动驾驶商业化还面临着两大挑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面由我来分享关于长安汽车在整个智能网联方面的思考以及长安汽车的一些实践,主要从四个方面。

首先自动驾驶毫无疑问将会给交通系统带来非常深刻的变革。从目前来看,通过自动驾驶的技术,可以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95%。主要原因是有两个,一个是用户发生交通安全,80%是在驾驶过程当中注意力分散是导致的,另外15%是由于来不及采取措施导致的。自动驾驶在交通的出行效率以及燃油的经济性方面都会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自动驾驶会为整个产业带来特别好的拉动作用,包括机械、互联网等等。对未来的交通出行以及商业模式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变革,总结来说,未来交通应该会围绕着驾驶的去人化和出行共享化以及生态化来展开。

其次,我们一直在讲自动驾驶,从目前行业来看,真正实现落地还是在辅助驾驶方面。未来自动驾驶究竟应该如何落地呢?这里是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第一未来自动驾驶一定是渐进式的,而且我们认为自动驾驶应该是从L1到L4逐步来解决用户痛点场景,为用户带来安全、高效、自由的出行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导致事故,或者视觉疲劳导致的偏离车道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看到出行的成本对用户来讲也是非常大的痛点,用户在使用共享出行过程中,有40%到50%以上的成本都是来自于人工的成本。如果自动驾驶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对未来用户的出行过程的体验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对应的这些痛点也会有一系列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包括自动紧急制动,机械式巡航,交通拥堵的自动驾驶,L4级自动驾驶等等。

同时把这个场景再进一步聚焦,我们认为L3以及L4将会逐步进行产业化落地。当然所有的自动驾驶的前提就是安全,我们相信未来自动驾驶会在使用场景下逐步的量产,比如说园区定点接驳等等。

智能网联汽车也面临非常多的挑战,虽然平时讲的非常热闹,但实际上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目前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多,道路还非常漫长。

第一,在自动驾驶各个技术环节,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并不能代表这些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来自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的报道,一旦运用到自动驾驶,所有这些技术还需要有一个质的提升。比如激光雷达,它仍然对天气的适应性比较差,无法满足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高精度地图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包括未来形态不确定性的问题等等。

同时在市场接受度层面,由于体验、安全、价格等等问题,自动驾驶汽车在市场上的接受度仍然面临非常多的挑战。首先是自动驾驶交互体验和性价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市面上很多使用的自动驾驶辅助的技术,实际它的操作非常的复杂,可能要把这一个功能打开,至少要按三个键以上,但实际上通过一个键已经需要对用户付出比较大的教育成本。两个键、三个键合起来,对用户来讲意味着什么?

同时在自动驾驶体验方面也需要非常大的提升,比如说我们做了很多的自动驾驶车辆的对标,很多车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可能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方向盘的摆动,或者遇到颠簸路面的时候很容易出车道等等这样的状况,都会对消费者使用的信心造成非常大的打击,也带来了用户对自动驾驶仍然有非常多的顾虑,同时包括担心技术的故障,事故责任方面的问题,以及车主担心电影《速8》里面出现的场景。

在发展环境方面也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挑战。第一在标准、法规方面需要快速的完善,包括法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进行破冰。虽然目前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出台了测试方面的管理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已经把2020年设定为自动驾驶真正量产的这样一个时间点,但是目前围绕着自动驾驶商业化所对应的一些法规,现在还没有看到突破的的迹象。

同时在交通方面,我们认为未来的自动驾驶一定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的形态。自动驾驶的发展一定需要道路的配合来进行,当前道路本身的标准和道路的建设标准是需要优化的。虽然我们看到很多道路标准,但实际上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道路标准一旦到了操作层面,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同样一个道路交通的一个标牌,广东和重庆的形态就不一样。我们经常看到道路上限制标志经常被遮挡,或者是道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砖头,这些对自动驾驶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同时V2X未来的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是很清晰,要实现道路智能化要进行大量的投资,但是这些投资能不能带来产出,现在路径还不是很清晰。第四个方面在成本方面,自动驾驶作为新技术的载体,确实投入很大,而且见效比较慢。

投入高、零部件成本高两大挑战,完全由最终生产商进行分摊是非常困难的,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运营买单的价格也在快速变化。如果把时间倒回到五年前消费者愿意对自动驾驶花多少钱,很多消费者给出的价格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我们最近调研,发现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愿意买单的价格已经有了非常大的降幅,他所给的价格是甚至低于自动驾驶原材料的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产品上下游进行深刻变革,共同来打造技术平台,通过合作分工和更多的商业模式,更快的来解决初期的自动驾驶高成本的问题,同时来建立可靠共赢的合作关系,自动驾驶才能持续快速的向商品化来推进。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长安汽车在智能网联领域的一些创新时间的情况。

在2018年8月24日长安汽车发布了北斗天枢计划战略,从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整个战略有几个关键的指标:第一,在2020年,我们要实现100%新车联网以及100%驾驶辅助技术搭载。按照我们的规划,在2020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2025年实现100%功能的语音控制,实现L4级自动驾驶量产,而且当前整个开发也是严格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在2018年实现了L2级自动驾驶的量产,都是按照我们之前所承诺的时间点进行推进的。

同时长安汽车实行了全球各有侧重的研发布局,主要的地点是在中国重庆和美国的底特律。我们在重庆市设立了汽车智能创新中心,也正在推动基础中心进一步升级,未来的规格会更高。也致力于把长安汽车研究院打造为全球开放合作的智能化公共平台,并且每年投入不低于总研发费用的10%来进行智能化产品研发,也会勾画一纵三横的智能化研发架构,整合全球一流智能网联资源,也会采用全职+联合+特聘方式,形成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专家、千人计划专家、行业领军人物等在内的共计1000多人智能化的研发团队。

第五方面,分享一下有关于长安汽车在围绕着智能网联方面,我们是怎样进行转型的。

第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数据+核心算法四大能力,智能网联的汽车时代和传统汽车的时代关于整车的核心价值,我们认为会发生转变的。传统汽车行业核心价值,比方动力系统+四大能力,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我们是数据+核心算法+四大能力。同时,也会建立长安自动驾驶研发平台,是以L3自动驾驶为基础平台,自主研发感知融合、规划决策控制等,同时会把我们开发的流程进行变革。

这个变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会把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整车开发流程,转变成软硬结合的开发流程,会把整车开发与软件的开发进行定型。另外,会把整个开发的流程进一步延伸到整车全生命周期,不断提供更高更好的服务。

长安汽车也会建立面向自动驾驶的产品测试体系。核心就是两方面,第一是面向软件,第二是面向场景。在测试能力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长安打造了一个智能和车一体化协同示范园区,在这个园区里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约车测试,同时也具备了智能驾驶实车和仿真测试能力。

在成果方面,从目前来看,成果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在产业化这个方向,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差不多17余项的技术量产,其中有6项行人自动紧急制动、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全自动泊车等都是做到了中国品牌首发。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第一个实现两千公里无人驾驶的长距离测试,首个实现L4级自动驾驶融合的基础展示。今年7月份在公共道路实现L4级商业化的示范运营,这在中国也是首家的。

在APA5.0是今年长安自动驾驶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亮点。CS75PLUS今年9月搭载了APA5.0遥控代客泊车系统上市,整个性能是达到了全球最好的水平,不管是对车位场景的适应,还是对车位大小的适应方面都做了全球最好的水平。这个APA5.0是真正引爆了中国自动泊车市场。在之前规划的时候,我们预计在整车销售占比不低于5%左右,也就是几百台。真正上市之后,消费者的需求量是达到了将近每月一万台。

同时我们在智能化指数评价,在2018年取得了第一,在整个24款车型里面,里面包括了很多豪华品牌,长安汽车是以42.7分的成绩获得了第一。还有我们率先实现了公共道路L4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可以实现手机约车,包括车在行驶过程中所有的动作,从跟车、换道、转弯、调头、泊车等等的处理,同时也会建立面向自动驾驶的供应商体系,这个供应商体系会进行非常大幅度的变革,更多会把自动驾驶算法、V2X、高精度地图等的软件供应商引入体系。同时我们也会大力的来支持基础技术研究和自主供应商的成长,可以看到很多供应商都跟我们在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尤其在核心芯片、技术平台等等领域。也会以国家平台为基石,与一汽、东风等整车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各个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同时展开全球供应商资源,建立天枢联盟,最后实现合作共赢。

这个是我向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