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会抢掉网约车司机的饭碗吗?滴滴说不会

时间:2019-09-05

来源:每日汽车观察

0

导语:8月29日,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上海下了一场不小的雨。滴滴为我们模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无人驾驶网约车乘坐体验,从APP操作叫车到上车,在一段长度约为2公里的内部封闭道路里,我们体验了转弯、上下坡,红绿灯、行人避让等常规驾驶中会碰到的情况。

   8月29日,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上海下了一场不小的雨。

  在出发之前,滴滴公众沟通部的人在微信里沟通到,由于下雨,可能会影响到下午的无人驾驶车体验。因此,对于当天的测试,我和小伙伴一直怀揣着担忧。

  这次滴滴为我们模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无人驾驶网约车乘坐体验,从APP操作叫车到上车,在一段长度约为2公里的内部封闭道路里,我们体验了转弯、上下坡,红绿灯、行人避让等常规驾驶中会碰到的情况。

  首先要知道,在当下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普遍都是依靠雷达 视觉传感器来感知路面和周围情况。因此在雨天、雾天等不良天气条件下,空气中的水珠可能会影响光线,造成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可视范围缩小,相当于视力受损。除此之外,路面湿滑也会对车辆驾驶状况造一定变化。所以,这也是你为什么很难看到自动驾驶公司会在雨雪天进行测试。

  但庆幸的是,即使是下着小雨,我们这一次的体验下来,整体感觉依然非常顺畅。

  那么滴滴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技术,以及未来如何实现商业化出行?作为用户,无人驾驶未来到底如何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它是否足够安全?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二天的采访里,我从滴滴出行CT0兼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和智能驾驶首席工程师贾兆寅的口中得到了一些答案。

  滴滴无人驾驶何时会落地?

  张博:目前有3台车开始测试,测试成熟后会不断增加测试车辆。测试成熟后预计会在上海嘉定的一部分区域逐步展开,届时用户会在滴滴APP上看到自动驾驶选项,预计很快,不会太远。

  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独立的原因以及未来规划是什么

  张博: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已经从1.0进入到2.0,1.0是是认证阶段,证明自己拥有这项技术能力。而2.0要做的是真正把自动驾驶技术推进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真正变成产品。而实现这个目标,单一的公司无法完成,需要形成产业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有4个资源非常关键。

  第一是类似于滴滴这样的共享出行网络,未来10年L4和L5无人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化场景,不是卖给普通消费者,而是在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里,提供人类和机器混合派单的模式。

  第二是不断更新改进的无人驾驶技术——这个不用多解释。

  第三是汽车厂商和TIER 1的支持,毕竟自动驾驶技术的最终载体是车辆本身,车企不开放自己的控制总线的话,第三方自动驾驶企业很难进行技术验证和配套。

  第四就是要有钱,有足够的资本支持。

  以往无人驾驶测试会选择特定区域,场景复杂度大大降低,这次提出的V2X,将信号灯融入到系统中,能否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贾兆寅:V2X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在很多情况下,类似于鬼探头这种临时的感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但是如果通过在地区安装摄像头,可以有效解决。此外,激光和雷达在未来需求量大幅上涨后,它的价格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考虑到整个安全性来说,多传感器冗余的自动驾驶应该是一个更安全、更有保障的解决方案。

  滴滴无人驾驶的出现会抢人类司机的饭碗吗?

  张博:在滴滴网络里,有一个关键指标叫成交率,滴滴每天有数千万的乘客发出需求,但是成交率基本在75%,也就是意味着有25%的乘客是无车可坐的。而且,未来这个缺口还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因此无人驾驶只会提供运力上的补充。

  换句话说,在目前的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滴滴无人驾驶不会抢司机的饭碗;只有供大于求的时候,这种矛盾才会凸显。

  此外,人的有温度的服务是不会被技术取代的,无论是复杂场景下的驾驶还是后期的维护保养,滴滴永远都需要有经验,有热情的人去做这些事儿。

  简单来说,今年上海的用户们,就有机会在嘉定的某个地方,通过滴滴叫到了一台无人驾驶车,完成了一次奇妙的体验。而对于现有的滴滴司机来说,未来无人驾驶也不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过多的影响,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的独立对于未来商业化道路的实现也是大有益处。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