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不久一篇《别了,司机》刷爆了朋友圈,深圳也在2017年12月2日测试无人驾驶公交车。百度李彦宏坐着无人驾驶汽车,从北京五环下来以后就宣布向多家汽车生产厂开放无人驾驶技术。是的,真没想到那么快,无人驾驶就来了。在广州南沙区获悉,已经落户广州市南沙区的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研制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近日正在南沙区进行测试。市民近期到南沙有望体验到无人驾驶技术。
新事物的产生,催生了大众对便捷式生活的向往,对无人驾驶的憧憬固然美好,但在技术还没完善的时候,仍需要法律规则保驾护航。人们最最关心的是什么?
1、大家最关心的,无人驾驶汽车,要出了事故谁来负责?
我国现行的交通事故管理法规中,如行为人在路上受到车辆碰撞,即使司机没有任何过错,法院也未能完全免除其责任,只会极大减轻司机的责任。但是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过错方就从司机转嫁到汽车制造商或者车辆实际控制使用人了。
汽车制造商在制造无人驾驶的汽车时,由于汽车产品中加入了软件、程序、算法,产品责任问题可能更加变得复杂举证责任也会更为复杂。大众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不安全感如果无限扩大往往不利于创新创业,如果没有法律完善同步来为使用人和其他行人保驾护航,相信无人驾驶的春天会非常短暂。
2、大家也很关心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问题。
无人驾驶的发明就是为了解放人类的双手,当形成一条产业链的时候必定会在发展的道路上会越来越看重用户的体验。试想一下,在一个没有任何人打扰的私人小空间里,用稳定的车速,舒适的座椅,安静的氛围,还提供杂志,音乐和饮料,通勤也会变成一种享受。但是,当使用人登上无人驾驶汽车的那一刹那,很多私人信息也会被记录在人工智能系统上。汽车使用者需要向系统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和偏好。如座椅调试位置、安全带的拉伸程度、最常播放的音乐等,这些信息可能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具有识别性。在行驶的过程中,声音识别装置需要收集使用者的声纹信息,同理,指纹、面部识别装置也需要收集相应的生物识别信息,来达到使用者体验的优化。至于出行的时间、出发、线路、到达地信息就更不用说了,想想也是没有安全感呢。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收集出行信息是实现自动驾驶所必需的。就现在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立法、司法、执法环境而言,仍然需要下大工夫。
无人驾驶的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产品安全、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多个领域,需要公安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新事物如春笋般成长的同时,法规未能跟上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对新技术的发展应该持鼓励的态度,相信我国政府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