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自动驾驶在中国大动作,连续签约三家中国科技公司

时间:2019-07-23

来源:钛媒体

0

导语:7月19日,宝马集团在北京举行2019中国创新日,期间宣布与腾讯签约,双方将于2019年内合作建立宝马集团在中国的“高性能数据驱动开发平台”。

中国是宝马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消费市场,正成为宝马在全球创新的先锋军与实验田。

7月19日,宝马集团在北京举行2019中国创新日,期间宣布与腾讯签约,双方将于2019年内合作建立宝马集团在中国的“高性能数据驱动开发平台”。

这已经不是宝马第一次促成这种跨行业开放式的合作,就在几天前,宝马还宣布和中国领先的位置服务提供商四维图新宣布合作,由其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高精度地图,同时与中国联通在5G通信业务方面的合作也在进行中。

在很短的时间内,宝马连续签约了中国三家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它的一系列行为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加快自动驾驶在华落地。

谈及自动驾驶,车企无不为之振奋,面对这个可能是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重大变革的技术方向,都想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抓住机会引领时代,宝马也不例外,并且它早期布局的成果已经初见端倪。

宝马如何布局自动驾驶?

宝马集团对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始于2006年,它首次将一台无人驾驶BMW汽车在霍根海姆赛道进行测试,至此之后开始了漫长的探索旅程,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年的研发经验,累计了大量突破性关键技术。

早期的时候,自动驾驶受到的关注并没有现在这么大,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更多的注意力还是会围绕在当下的盈利上面,在车企内部,自动驾驶通常是一个面向未来、距离量产较远的技术部门。

众所周知,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的标准自动驾驶共分为L0-L5共六个等级,L0代表传统人类驾驶,而L1-L5则随自动驾驶的技术配置进行分级,分别对应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

宝马自动驾驶在中国大动作,连续签约三家中国科技公司

这个标准制定的时间虽早,但是直到近两年来市场上才出现了L2级别的产品车型,原因是因为以前的自动驾驶受限于计算机的算力、测试的数据量以及连接技术,很难在商业化方面有较大进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关键的技术迎刃而解,让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的量产车型与我们越来越近。

全球市场当中,宝马在自动驾驶的领域的投入逐渐扩大。2014年,宝马在201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期间展示自动驾驶车辆;2016年,宝马集团和英特尔,Mobileye合作开发下一代汽车自动驾驶技术;2018年,BMW Vision iNEXT全球首发,它将成为首款搭载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BMW车型......类似这样的新闻不胜枚举。

如果回顾中国本土的话,你会发现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其实同样是动作频频,尽管中国拥有极其复杂道路环境,但它未来的增长潜力也是巨大的。

2016年,宝马在成都高速公路上首次实景演示了L3自动驾驶技术;2017年,在杭州实景演示第四级完全自动驾驶;2018年5月,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成为了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自动驾驶路试许可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

目前,全新BMW 3系、新BMW 7系、新BMW X5等新车都已提供L2级自动驾驶,与BMW首创的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相配合,允许用户在一定条件下“解放双手”。

宝马在2016年便推出BMW Vision NEXT 100概念车,展示自动驾驶时代依然充满乐趣。2021年,首款智能网联汽车BMW iNEXT也将实现量产,提供L3级自动驾驶且在技术上支持L4级自动驾驶。

倡导跨行业开放式合作

如今,宝马又与中国联通、四维图新、腾讯这三家科技公司宣布合作,显然又加快了宝马在华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进程,他们与宝马的关系也将是双赢的。

以宝马和腾讯的合作为例,腾讯的作用是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能力,帮助宝马建立在中国本土的高性能数据驱动开发平台,提供高性能基础架构平台,以及贯穿自动驾驶研发全流程的工具和平台支持,以此支持其在中国市场自动驾驶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这场合作当中,腾讯的定位也非常清晰,用腾讯公司云与智慧产业总裁汤道生的话讲,就是“要做的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手”,腾讯能更了解汽车制造商的需求,这也符合宝马所提出的“数据驱动开发”战略。

中国是自动驾驶推广的前沿阵地,宝马的“数据驱动开发”策略也会贯穿于从道路实测、数据分析到云计算、仿真等整个研发环节。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宝马自动驾驶的研发测试将完成约5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数据,以及2.4亿公里的模拟测试数据,力求涵盖尽可能多的驾驶场景。

宝马合作伙伴关系当中,按照种类基本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整车制造商、科技公司以及大型供应商,相比于其他车企,宝马似乎在科技圈的存在感更强。

宝马不断积极扩展在科技界的朋友圈的同时,大部分的合作是没有排他性的。

以四维图新为例,作为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高精度地图的供应商,四维图新仍可以给其他整车厂提供地图服务,但宝马是少数开启如此深度合作的汽车制造商。

宝马与腾讯的合作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宝马与百度阿波罗计划,只不过与百度的合作是另外一个概念,目的是促进平台建设和标准制定,有很多整车厂和不同公司参与,旨在建立自动驾驶的开放式平台,宝马是理事会成员。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向记者表示,“宝马特别注重与本土高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在ACES创新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动化、互联化以及自动驾驶等几个方面,这样才能确保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组建中国本土研发力量

纵观行业内主流的车企,几乎都将中国市场放在了战略地位上,任何一家车企想要在全球领先,大概率是要在中国市场表现良好,尽管自去年以来受到车市寒冬影响短期销量下滑,但不可否认中国依旧是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市场变化总是能深刻影响决策者,高乐先生向钛媒体记者表示,“宝马集团董事对中国非常重视,这让我在向总部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时,就更容易得到快速理解与支持。”

早在2015年,宝马开始着手制定关于A.C.E.S的未来发展战略,这个在现在看来几乎成为每家车企标配的战略,在当前被外界提及的并不多,而宝马当时就决定要成为行业的先锋,制定了长期且具体的战略。

2019宝马集团中国创新日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宝马中国研发中心举办,这个平时基本上不对外开放的办公室,却也是宝马中国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一个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本土化客户需求做研究,并将这个需求反馈给其他的生产研发部门,从而影响到具体车型产品上面,形成正向循环。

宝马对于中国本土的研发布局不仅于此,去年宝马正式升级了上海研发中心,它与北京研发中心的职能不同,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在软件及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更为开放,宝马选择在此设立研发中主要目的是支持ACES战略在中国的实施,包括云端互联、自动驾驶、数据分析等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

相比北上两地的研发中心,位于沈阳工厂的华晨宝马研发中心地位同样重要,它是宝马集团实现工业4.0的先锋,承担着产业化的重任,再加上此前建立的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将共同推动宝马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以上北京、上海和沈阳三大研发中心形成的“铁三角”,他们共同够成了宝马集团全球在德国之外的最强研发力量,涵盖自动驾驶、互联科技和电动出行等所有核心创新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在宝马集团全球研发网络的支柱之一。

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典型的复杂交通场景,因此宝马集团在中国的自动驾驶研发已成为全球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宝马集团在北京和上海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拥有研发人员近100人,他们专注于根据中国典型交通场景进行自动驾驶功能的开发与验证,将与慕尼黑总部的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的员工一起,共同为最终实现面向完全自动驾驶努力。

推进“2+4”战略在中国落地

外资品牌都在宣扬自己的本土化战略,但是鲜有企业像宝马做的这样彻底,过去三到四年的时间里,宝马在本土化方面投入巨大,涵盖了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人才策略等几大关键层面。

宝马的“2+4”战略当中,其中“2”主要是BMW和MINI两个支柱,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合作续签到2040年,MINI品牌和长城汽车也已建立合资公司,而“4”是指未来聚焦的新四化,即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共享化。

在“2+4”中国战略部署下,宝马集团不仅在自动驾驶之外领域有了很大进展,电动化方面同样进展顺利,如2020年将在中国沈阳面向全球生产纯电动BMW iX3。

高乐表示:“一方面,我们推动产品本土化,加入更多适合中国客户的元素,倾听中国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加强管理层人才的本土化,直接向我汇报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来自中国。”

在过去很多年,宝马集团一直把息税前利润保持在8-10%的区间,由于这几年进行了大量面向未来的投资,现在息税前利润处于6-8%的区间,但即便是这样,从整个行业来看,6-8%的数据仍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取得了16.8%的销量增长,被冠以豪华品牌冠军的头衔,回过头来看,宝马在年初的预测似乎显得保守了些,毕竟产品矩阵当中的全新一代3系、X7、中期改款7系等车型下半年才会真正迎来销量爆发。

“我们的哲学是要在变革中保持好的财务表现,用好的财务表现继续驱动变革。我们不会为了将来而不顾眼前的业绩,也不会只关注眼前而忽视长期发展的竞争力。”在高乐看来,这是宝马能够赢得今天,又能继续领跑明天的秘诀。

标签: 宝马 自动驾驶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