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技术瓶颈能通过5G打破吗?

时间:2019-06-04

来源:无人驾驶网

0

导语: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而5G产业链的构建,影响的不仅仅将是通讯行业本身,还在不断扩散其应用场景,其中也包括正在面临变革的汽车行业。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而5G产业链的构建,影响的不仅仅将是通讯行业本身,还在不断扩散其应用场景,其中也包括正在面临变革的汽车行业。

  目前,大多数整车厂的自动驾驶水平尚处在L2级,少部分从车企宣称其自动驾驶水平已经进入L3级,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宣布正在研发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在汽车行业变革的过程中,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的难度也非常之大,而难度最大的地方便是在保证其稳定性及安全性。5G技术将解决自动驾驶汽车现有的一些技术瓶颈。

  韩国现代汽车零部件子公司现代摩比斯EE研究所张载镐(音译)专务理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目前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技术难处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保证技术的稳定性,使消费者相信汽车足够安全及可靠,另一个则是如何做好对于这辆自动驾驶的技术支持,为此则需要涵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标准,而虽然外资车企在自动驾驶的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但为了能够适应中国国内复杂的路况,需要有更多了解中国的企业加入。

  张载镐表示,自动驾驶技术所出现及涵盖的数据量极大,涉及到的技术难题不仅是汽车行业自身能够解决的内容,还需要拥有一个高速度、低时延的高速网络作出技术的支撑,5G的诞生终将改变全球产业的技术格局,而汽车行业如何享受5G所带来的红利,也将成为车企最核心的考虑。

  5G的面世,对于汽车的网联化也将拥有推动作用。天际汽车联合创始人、首席营销官向东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5G对于汽车的改变,不仅是停留在概念和技术,更将改变汽车产品的设计、功能等消费者“能够看得到”的每一个层面。

  向东平认为,虽然目前仍处于早期,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5G更多应用于手机端,但造车新势力对于变化应当有更加敏锐的眼光和速度,相比于传统车企提出5G网联的时间也更早,并表示已经通过和终端商和运营商进行沟通和洽谈,希望尽快推出能够支撑更多数据的车联网服务。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被我国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信建投证券在一份研报中预计,2019年中国将新建开通5G基站10万个左右,预计全球在30万~40万个基站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未来5G产业将迎来一轮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潮。

  而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et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的市场规模将增长245万亿韩元,覆盖的车辆总数也将增长至7250万辆,并保持每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

  2018年9月,全长2.2公里的国内首个5G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在北京正式对外开放,宝马集团也携手中国联通,共同签署了《宝马互联驾驶下一代移动通信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计划组建联合实验室,就5G移动通信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在汽车行业出现巨大变革的过程中,产业间的融合逐渐成为常态,其中5G在市场的应用,将使目前处在停滞阶段的汽车行业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我国汽车产业提供弯道超车的机遇。张立军表示,5G的面世,不仅会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为整个交通生态圈、城市规划带来重大影响,还将通过在车辆进行物联网计算,有效降低运营商的维护成本,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汽车行业分析师郑晓龙认为,作为高度依赖与网络性能,且对于稳定性拥有较高要求的产品之一,5G技术的面世将彻底改变自动驾驶汽车现有的一些技术瓶颈,例如,传感器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其性能和数据处理效率将直接影响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依靠原有的技术,安全决策并不具备预判能力,不过5G技术的面世和普及,不仅使得大量数据高速传输成为现实,其低延时的特性,还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且灵活。

  不过,郑晓龙也提出,虽然牌照本身不影响5G的实际进展,但作为5G布局的最基础的保障,5G基站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将成为影响其他产业是否能够及时应用5G所带来的福利,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条件。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