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所说的“中国特色自动驾驶”到底靠不靠谱?

时间:2019-05-16

来源:今日头条

0

导语:在自动驾驶领域中,曾有这么一种观点:在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就不可能被普及,由此得出,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很远很远。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曾有这么一种观点:在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就不可能被普及,由此得出,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很远很远。

 

  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大量的L2级别驾驶辅助系统开始配备在车型上,大量的L4级别驾驶辅助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更甚者有企业声称:如果政策开放,能立马普及L4。

  前者,自动驾驶遥不可及;后者,自动驾驶触手可及。两种观点可谓最强之矛与最强之盾。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兵哥认为应该中肯地去评判。首先一点,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之间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兵哥给大家分享李书福先生对自动驾驶理解的一段话:

  “它将是一个由安全、健康、人、车交互构成的智能命运共同体。智能驾驶的关键是智能,本质是汽车,特点是通信基础设施网联化,前提是确保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率。”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动驾驶所必需的几点:智能化、网联化、生态与成本。智能化、网联化,是当下汽车新四化中的重中之重,大部分人对其也非常熟悉。同时,成本也很容易理解,无非是要让大家买得起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真正被大家所忽略的其实是——生态化。

  就像开头的观点所言:如果政策允许,能够普及L4,其中的政策允许,恰恰是生态中的一部分。所谓自动驾驶,无非是指搭载在汽车上,通过智能化、网联化手段达到解放车主双手、双脚,以达到以车辆自主驾驶为目的的一种功能。

  因此,自动驾驶离不开两个字——学习。因为所谓的自动驾驶,无非就是让车辆监测到周围有什么,然后根据实际路况自动做出调控。就好比如遇到红灯时自动停下,前方有车时会自动减速等等。由此引出的概念就是——万物互联。

  依赖于高精度传感器、更强的通信能力和庞大的数据收集,通过网络将其有机联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自动驾驶。这其中,5G的出现解决了通信能力的问题。但是,依旧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数据收集量的不足和成本问题。

  由于大量高精度传感器的加入,使得无论是制造成本亦或者维护成本都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自动驾驶道路的稀缺以及实测的样板较少,使得数据收集也成了另一个难题。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人工智能的加入,能够最为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大量硬件的加入则是降低了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但在人工智能遥不可及的今天,通过大部分车企目前的所谓渐进式发展路线无疑更容易让消费者看到成果。不同于IT行业大部分的“一步到位”(人工智能直接实现自动驾驶),渐进式发展路线是从低往高,从L1~L5的渐进式发展。

  现在我们回到标题中来,吉利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自动化驾驶”到底靠不靠谱?这个概念正是建立于上面部分所说的,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来实行渐进式自动驾驶发展路线。而且不同的是,吉利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中国特色”,也就是符合我国实际道路驾驶情况的自动驾驶。

  数据的收集离不开实际道路的测试,在人工智能无法普及的情况下,如果要将一切实际行车过程中的情况全部收集起来,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化驾驶无疑相当于“先富带后富”。

  在龙湾论坛上,吉利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其中一个成果:解决停车的难题。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驾车到达目的地后,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寻找停车位上,有的时候甚至将车停在很远的地方,甚至冒着违停的风险将车停在到路边。

  针对这种情况,吉利展示了属于它们的解决方法:通过手机APP实行自动寻找停车位并自动泊车。在驾车到达目的地后,只需要通过APP下达指令,车辆就会自动驾驶到最近的可停车的停车场,并且只需要通过APP就能提前下达指令,在离开时让车辆自动离开车位,到达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亮点。其一,是解决了中国停车难的问题;其二,则是生态圈的构建。要实现这一套自动驾驶辅助的普及,离不开车子本身配备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道路法规的熟悉程度、手机与汽车之间的互联、汽车进出停车场的自动付款。

  而要完全实现上述功能,单纯凭借吉利一家企业,无疑有些太难为人了。也就因此,在整个龙湾论坛上,聚集了来及戴姆勒、日产、中国电信、阿里云、腾讯、博世、宁波市政府领导、企业以及各路媒体共计600多人,针对自动驾驶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同时,在此次论坛中,吉利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爬行者智能系统”,上面提到的解决停车难题的方式正是这套系统中的一项功能。

  至少从目前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且不说吉利方面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功能。在人工智能没有普及乃至没有发展完善的前提下,要全面普及自动驾驶并非易事。因此先针对国内的道路路况、法规来贴身打造一套专属的L4级别自动驾驶,无疑要显得现实得多。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在L2已经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能保证国内的消费者更早地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更便利、智能的用车生活方式。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