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需求双向拉动-中国安防巡检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解析

时间:2024-02-21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商用场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大。

今年1月,国内首批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的无人巡逻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上路。这15辆新石器无人巡逻车将在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多个园区、地铁站点、商业广场等人口密集和重点场所24小时不间断执勤,承担巡逻防控、大型活动安保、宣传警示、应急救援等任务。这也是低速无人车加速融入城市巡逻防控的又一案例。

安防巡检是低速无人驾驶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安防巡检服务场景,通常可分为民用和警用。其中民用场景,包括物业小区、工厂园区、大型商超等。警用则主要在政府驻地、机场、广场、车站、码头、公检法办公场所、大型活动现场、要害部门等重要区域。

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注意到,近些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增长,安防巡检机器人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政策和需求双向拉动

目前全球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我国是全球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方面,主要受益于我国对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安防行业用机器人的发展支持。早在2021年出台的《中国安防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明确给安防巡检机器人的应用落地指明方向,即推动智能化安防应用,拓展安防等细分领域场景应用深度和广度,提出优先保障公共安全、电力能源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

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安防巡检行业面临着多种挑战,亟需从技术和模式上转型。传统安防管理大多是依赖人员定时巡逻,辅以视频监控对重点区域进行管理,该模式高度依赖人员的数量与素质,而且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当今社会人口流动越加频繁,单一的人防不再能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安全服务需求。因此,四处遍布的监控摄像头成为了各种场景下的必备设备,而这种以监控摄像头为主的安防行业,有着更大的痛点问题,即被动防御、对险情的处理不及时且还有“监控死角”。安防巡检机器人的出现,除了可以替代人工巡检外,也可以弥补摄像头“监控盲区”,从整体上提高巡检和安全防护的效率,也减少了对人员的依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此外,随着机器人的成本下降、技术成熟,开始向最后一公里安全覆盖,如园区厂区、公园景区、商业楼宇及住宅小区等,也为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带来了新一轮增长。

跨场景入局者增多

目前,国内安防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成为新趋势,而安防巡逻/巡检机器人,立足于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用来解决安全隐患、巡逻监控及灾情预警等,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自2015年首台投入应用起,已成为安防行业智能化应用发展的热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作为行业发展新亮点的安防巡检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企业和传统安防企业重点布局的领域;近两年,“跨场景入局”的行业发展特点初现,国内一些自动驾驶公司也着手开始跨场景布局无人安防巡检领域,特别是在无人配送领域已取得成就企业,如行深智能、毫末智行、易咖智车、新石器等。

表格1:国内部分安防巡检机器人企业及产品相关情况

无人配送车与无人巡逻车存在一定的底盘技术通用特点,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企业进行产品技术迁移更顺手。值得一提的是,毫末智行的无人小车采用上装模块化设计,包括但不仅限于配送、巡逻等功能场景的应用。易咖智车也基于末端配送车造车经验,2023年发布的7款无人车新品,其中3款均为是无人治安巡逻车。

场景应用范围持续拓展

安防机器人的市场刚需一直存在,但由于产品需要高度定制化,对产品供应链成本控制要求较高,目前还处于小规模落地阶段。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3年低速无人驾驶场景超150个落地应用项目中(推荐阅读:2023年国内6大低速场景无人车商业化进程一览),安防巡检机器人项目占比约12%,其中室外应用的安防巡检机器人占比较大。

表格2:2023年国内部分安防巡检机器人落地应用项目情况

从统计信息来看,近两年安防巡检机器人落地场景和方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室内外通用,全场景作业

安全隐患不仅仅存在于户外,室内也同样需要巡检。市面上能够同时适用于室内与室外的安防机器人不多,关键在于机器人移动能力;近些年,一些企业开始研发室内外通用型小型安保巡逻车,攻克机器人底盘室内外不兼容难题,通过与电梯及门禁进行联动,在园区内部实现跨楼层层巡逻和无障碍通行,扩大巡逻范围,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进一步降低了安保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减少对人员的依赖。

立体化安防,无死角覆盖

除了地面无人巡逻车,无人机在安防领域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应用,通过对两者的结合设计,解决了单一地面巡逻的问题,也解决了一般安防普遍为室内机器人技术无法适用室外大空间的痛点。近年来多家专精于无人安防领域企业开始展开了相关探索应用,如海神机器人首创了无人车+车载直升机+无人船立体安防系统,可快速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追查,构建空地一体化防控体系。数字政通“棋骥”也基于“无人车+无人机”打造天地空一体式巡查体系,依靠车辆自带的无人机机场,大幅提高无人机巡查范围和时长,构建起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无人车的综合巡查模式。

 

“载货+安防”双模式

近两年以来,一些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开启跨领域布局,成功将无人驾驶技术与安防巡逻功能相结合,实现“载货+安防”双引擎驱动,为安防行业注入活力。如一清创新推出的首款可商用大运力的无人警务巡逻车Patrol,具备远距离快速移动的属性,不仅可以全天候、更广范围地巡逻,还可以运送物资或安防和消防等工具,预警以及应急处理效果更强;而深耕无人配送领域的毫末智行在新推出的小魔驼3.0除了能满足无人配送需求,还采用了“积木式”方式,支持快速适配不同型号的传感器、不同应用场景的货箱及安防巡检等特种装备。

此外,还有通过在安防巡逻车后加挂拖车的方式增添货运功能。如去年金秋大学开学之际,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的无人驾驶巡逻车变身“运送工”帮助新生和家长将行李运送至宿舍。

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始终是社会和企业进步的追求目标,随着安防巡检行业“机器人代人”的需求日益凸显,无人巡检/巡逻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除了以往占比较大的电力巡检,在城市巡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算丰征途的大鹅巡检机器人,进一步拓展在高档小区、农贸市场的使用;数字政通的网格车用于城市巡检,海神机器人的无人车用于疫情宣传。此外,高速公路及隧道也开始应用上了巡检机器人;在多项大型赛事中,无人巡逻车都被作为人力巡逻队补充力量在各大会场“执勤”,全面展示我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精神。

同时,安防巡逻机器人在军事作战领域的应用也更加成熟,特种车型和特殊功能更加丰富。比如海神机器人的多款空地一体化立体安防机器人已经在武警部队应用落地;算丰征途边境无人巡逻车能对人员、车辆、地堡工事、军用装备等进行AI识别,出色完成自主侦查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中东地区成为了国内安防企业出海的首选之地。据了解,此前中东安防市场主要以监控摄像头为主,随着智能安防的崛起,中东安防市场呈现出快速崛起的势头,无人化安防巡机器人应用才开始加速。

一方面受复杂政治环境影响,中东地区政府一直将公共安全保障作为发展重点,多个国家也在积极推进与实施更高标准的安防规范。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在进一步推动智慧安防市场增长;此外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一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垂直行业,随着建设的深入,对于安防解决方案的需求更加的强烈。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众多国内无人安防企业在当地布局。比如海神机器人在今年2月份注册落地的海神(迪拜)Dubai Hi-guard,为打开中东安防市场迈出一大步。

新阶段,新探索

目前,虽然国内安防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室内和室外安防巡检机器人应用也比较成熟,但还有颇多问题需要优化。

首先,技术方面,目前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安防巡检机器人的自主移动能力还是不够稳定,无法达到24小时不间断无人值守状态。其次,行业技术参差不齐,一些巡检机器人的能力并不稳定,不仅不能做到节约劳动力成本,反而会阻碍安防巡检机器人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影响用户的判断。

“边缘计算与续航”是行业最需要突破的两个关键部分,它们可能会成为未来安防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安防巡检机器人行业对于边缘计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机器人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响应,迅速做出判断,边缘计算能力的欠缺可能会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瓶颈。再者,巡检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也是一大问题,续航决定了机器人能否持续不间断运行。

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规模增长对治安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数字化要求。无人车应用于城市巡防,不仅是数字化社会治理手段的升级,更是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建设的优势体现,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拓展。

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借助“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等城市级工程部署,实现自动驾驶和智慧警务的结合,让无人巡逻车变“聪明”,未来能在预设路段进行全天候、全区域自动巡控,落地远程喊话、实时观测、视频画面实时传输、精准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政府城市治理创新手段的新突破。

2024年3月,由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主编的《2023-2024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即将发布。届时可更详细了解2023年我国安防巡逻市场规模和增长态势,敬请期待!

3月无人清洁环卫活动宣传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